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台灣之光!美聯社1日報導,台灣無任所大使暨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唐鳳獲得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瑞典「優質民生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評審團在聲明中肯定唐鳳對於推動數位科技的社會應用,特別點出她在Covid-19疫情期間推動的口罩地圖,以及透過黑客松(Hackathon)對抗假訊息與深偽技術,展現科技民主化的力量。
唐鳳致力於推動數位民主的行動,受到國際肯定。(圖/翻攝自唐鳳臉書)聲明中指出,唐鳳在疫情期間推動「口罩地圖」,還透過黑客松(Hackathon)對抗假訊息與深偽技術,展現科技民主化的力量;另外,該獎也肯定唐鳳與g0v台灣零時政府攜手打造政府透明化工具,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中實現了「公民與立法者即時對話」模式,並衍生出vTaiwan公共政策平台,讓不同意見可以更容易找到共識。
唐鳳與政府、民間團體和科技平台合作,試圖將衝突轉化為合作的動力,賦予各地的人們塑造共同未來的力量。在亞洲、歐洲和美國,她的科技治理方式也被各國採納實施。
另外,聲明也特別介紹台灣地緣政治複雜,除了未被任何國家承認是聯合國成員國,還得面對中國侵略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政府必須不斷向民眾證明,自家的民主制度比中國的威權制度還要有優勢。因此當台灣成為中共資訊操縱與外宣的主要目標時,便面臨捍衛民主、維護公眾信任,以及確保政府能迅速響應、問則到位等等挑戰。因此數位科技的整合在對於推動台灣民主方面便發揮重要的作用。
對唐鳳來說,數位領域並非一個中立的工具,而是充滿爭議的舞台,民主和人類自主性都在數位領域中面臨著巨大風險。她表示,「這裡既是惡意人工智慧群體的戰場,也是探索新參與形式的實驗室。」
「優質民生獎」起源
「優質民生獎」是由瑞典國會議員馮宇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ull)於1980年創設,起因是諾貝爾基金會拒絕新增環境與國際發展相關獎項,他便變賣郵票收藏創立了此獎,以表彰在人權、環境保護、和平及可持續發展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
歷屆得主包括烏克蘭人權律師馬特維丘克(Oleksandra Matviichuk)、剛果醫師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及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等,其中部分得主後來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今年其他得獎者
今年除唐鳳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動者獲獎。包括太平洋島國學生對抗氣候變遷組織(PISFCC)與關島人權律師朱阿古翁(Julian Aguon),因成功將氣候正義議題帶上國際法院,推動各國承認對抗氣候變遷的法律義務而獲獎。
還有來自緬甸的「為緬甸伸張正義」(Justice for Myanmar)反貪腐團體,則憑藉揭露企業支持軍政府的金融結構與國際共謀,勇敢揭穿腐敗而得到表彰。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