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張渝萍/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後與中國展開的貿易戰,打得全世界都心慌慌,終於在上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南韓釜山會面後,雙方達成共識,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然而,德國智庫研究員分析指出,若細看川普2.0的對中政策與戰略,可發現川普政府並不重視中國問題專家,而是倚重財長貝森特、國務卿盧比歐等人,並以交易導向的方式,著重於與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上的談判。
分析認為,這麼做或許可快速獲得成果,然而專家指出,這些成果仍不能取代「理解中國戰略邏輯」的必要性,若不認清北京的整體布局,中國將以有利自身國家利益的方式重塑世界政治,且川普目前過度聚焦「具體議題」的作法,還可能掩蓋中國更深層的野心,甚至讓華府低估傳統盟友的重要性。
分析認為,川普目前過度聚焦「具體議題」的作法,還可能掩蓋中國更深層的野心,甚至讓華府低估傳統盟友的重要性。。(圖/翻攝自X平台)中國問題專家不被重視
德國的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資深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7日撰文,分析川普2.0的對中戰略,並列出其優劣。
文中指出,川普對於川習會給出十二分,超過滿分十分,認為會面非常成功,但不少觀察家並不認同川普如此樂觀的評價。儘管如此,此次會面仍可視為川普2.0政府對中政策的首次考驗,由此來看川普這種非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戰略,而是以交易為核心,追求迅速解決與中國相關的迫切問題的作法,展現的成果與影響。
文章指出,川普2.0政府執政,可看到傳統的中國問題專家並不被重用,甚至常被排除在重大決策之外。像是在7月,據報國務院就開除了負責南海事務的首席專家們。取而代之的是,與川普關係密切、偏重具體功能性議題的專家、科技與經濟顧問,他們也負責這次的川習會。
川普最常問誰的意見?
川普在中國政策上經常諮詢內閣成員,尤其是其核心經濟官員,例如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與白宮資深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同樣具影響力,但如今可看到貝森特與盧特尼克更常出現在政策討論的前線。
值得注意的是,與川普第一任期內的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等強硬派不同,貝森特與盧特尼克對「中美脫鉤」並不熱衷,這一立場受北京歡迎,也可能有助於促成雙邊協議。
貝森特與盧特尼克對「中美脫鉤」並不熱衷,這一立場受北京歡迎。(圖/翻攝自X@SecScottBessent)此外,私人企業也能在川普的中國政策中發揮相當影響力。企業領袖,特別是科技界與華爾街人士,經常參與對中決策的形成。像是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以及部分避險基金經理人也都曾給予意見。而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先前也具影響力,而其 PayPal 創辦夥伴、現與副總統范斯(J. D. Vance)關係密切的提爾(Peter Thiel)也扮演一定角色。
不只經濟相關幕僚受重用,川普政府內的對對中較鷹派的外交政策幕僚也有發揮作用。像是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副總統范斯(J. D. Vance),前者是長期的對中強硬派,而後者則將中國形容為「美國最大的威脅」,但態度相對克制。范斯可能會影響川普的中國政策,尤其是在涉及台灣的潛在「中美重大協議」方面。
分析指,川普2.0政府在對中政策上,也時常聽取科技業意見,包括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都曾貢獻意見。(圖/張昱傑提供)川普 2.0對中政策:經濟議題驅動
整體來看,川普主要幕僚的特質顯示,「川普 2.0」的對中政策大多由經濟議題,包括貿易議題,以及科技問題所驅動。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總統是否能有系統地權衡這些不同的功能性意見,並有效協調跨部門決策流程。但川普過去受訪的紀錄顯示,他認為自己最懂中國與習近平,也以能與中國達成協議為傲。
近幾個月來,他對中國的語氣從對抗轉為談判,這便反映出他承認北京在稀土等談判籌碼上的議價能力。
川普其實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尤其在經濟領域上,他指責中國「透過貿易強暴美國」。但他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或北京對有獨立傾向的台灣所做的武力恫嚇不太在意。
專家與媒體對川普的懷疑
「川普2.0」非傳統的對中政策、以及決策風格個人化的特色,讓媒體與專家抱持懷疑態度。
保守派的法國《世界報》(Le Monde)8月時就曾批評:「白宮的中國政策完全令人難以理解。」連美國分析家都指責川普的對中政策「前後不一、雜亂無章」。
但分析點出,理論上,北京應該樂見甚至鼓勵川普這樣「不連貫」又「議題導向」的美國對中策略,但實際上卻非如此。
中國著名美中關係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吳心伯近期就曾指出,川普須建立一個「對中政策框架」。他認為,要妥善管理美中關係,「不僅要處理具體議題,更要建立一個整體框架,藉由高峰會為雙方確立對雙邊關係方向的共識,才能更有目的地處理貿易、台灣、南海等問題,避免被單一議題牽制。」
吳心伯的評論點出了一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反而希望川普更有條理?」分析指出,北京似乎正在進行一場典型的大國博弈,以經濟議題,例如稀土與大豆為槓桿,施壓美國在政治上作出讓步,例如台灣議題上。
分析稱,最終,如吳心伯所言,北京希望華府修正他們把中國定義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的觀念,轉而把美中關係視為「伙伴與競爭者」的組合,並讓「伙伴」地位優先。
從這次川習會中,習近平的表態正好呼應這種思維。分析認為,這些言辭看似友好,本質上卻意味著美國默許中國在習近平主導下所推行的新國際現狀。
習近平呼籲美國將其視為競爭的夥伴,分析認為,這些言辭看似友好,本質上卻意味著美國默許中國在習近平主導下所推行的新國際現狀。(圖/翻攝自白宮官網)川普2.0對中政策盲點?
無論有意無意,川普的決策風格或許讓他對中國的策略較具抵抗力;然而,這並不能取代他理解中國戰略邏輯的必要性。分析指出,若川普想在下一輪談判中佔上風,他必須認清北京的整體布局。
因為中國正試圖以有利自身國家利益的方式重塑世界政治,如果過度聚焦於具體議題的作法,可能掩蓋中國更深層的野心,並導致華府低估傳統盟友的重要性,這些盟友的集體力量仍是遏制北京擴張的關鍵。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