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當初黃仁勳在台北Computex大會,宣布輝達總部將落腳北投士林之後,又饒富禪意的說了以下這句話:「各地市長和不同城市的相關部門均對我們展現出了極大的善意,我們已完成該場地現有租約的轉讓協議,不過據我所知,市長先生在簽署核准之前,希望先瞭解台北市民們是否支持我們在此建置一座宏偉壯麗的NVIDIA Constellation,市長還希望你們致電表達意見,我相信各位都有他的聯絡方式,請大家打給市長先生。」
這段話聽起來,彷彿黃仁勳早就點名,台北市政府會是整起用地協商的關鍵角色;而從後來的發展往回看,確實也驗證了這一點。只是比較少人追問的是:在這長達近半年的攻防裡,台北市政府1999專線,究竟接到了多少通市民來電,希望市府「務必使出全力,把輝達留在台北」?輿論表態、選民壓力與國際級投資案,最後全部匯流到同一個問題:這座城市願意為它口中的「產業升級」付出多少代價。
從COMPUTEX掌聲開始:一句「我們來北投士林」,全場以為已經搞定
這齣戲,得從2025年5月19日那一場COMPUTEX主題演講說起。壓軸段落,黃仁勳用一段AI動畫揭曉,宣布「NVIDIA Constellation」將設在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定位為工程與研發中心。他笑著補一句:「有點貴。」台下掌聲、手機快門聲此起彼落,現場跟線上的直播聊天室都只有一個關鍵字,「北士科」。
隔天,北士科一帶房仲電話被打到燙手,開價一口氣挺進百萬俱樂部;周邊科技廠、供應鏈也紛紛對外表態「樂見輝達進駐」、「期待AI聚落成形」。市府動作同樣很快,對外釋出訊息,表示原則同意讓握有T17、T18地上權的新光人壽,把權利直接移轉給輝達,不必等建物完工、再轉手。
在那個時間點,多數人以為,接下來就是設計圖、動工時程、剪綵日期,行政程序只是「照表操課」。半年後回頭看,當時的樂觀,其實只算開場暖身。
熱度退去之後:MOU到期、備案上桌,北士科開始有變數
真正的變調,出現在9月底。輝達與新光人壽之間,原本簽有合作備忘錄(MOU),談的是未來大樓租賃與合作模式。期限一到,雙方沒有順利往下一步走,反而讓市府先出手,提出所謂「B計畫」:如果原本的T17、T18搞不定,就改推薦T12以及周邊幾塊民地,簡單講,就是「換一塊地,案子照樣做」。
乍聽之下,這像是有誠意的備援方案,但對真正要在那裡蓋總部的輝達來說,重點從來不是「隨便找一塊地」,而是整個基地的條件、動線、擴充空間,是否符合長期布局。再加上,黃仁勳在COMPUTEX上已經公開點名北士科,「換地」在政治與企業形象上都不那麼簡單。
10月底,在美國華府舉行的GTC 2025 DC技術大會後,他首度對總部延宕一事做出回應,只淡淡說了一句:「我不知道耽擱的原因是什麼。」很短的一句話,卻把現場與台灣輿論的尷尬點破,不是不來,而是自己也不清楚卡在哪一個程序環節。
從市府角度看,問題更複雜。當初柯文哲任內與新壽簽訂的地上權條件裡,白紙黑字寫著:「建物完工後方可移轉。」如今要直接讓輝達接手地上權,等於要在舊約與現行法規中間,硬擠出一條新路。如果處理過頭,可能惹上司法風險;處理太保守,又有可能讓國際級大廠轉頭離開。
自此之後,北士科這塊地,從原本象徵「AI星群」的舞台,一下子變成檢驗公共政策彈性的測試場。
44.3億元的攻防:不是誰嗓門大,誰就能定價
這段期間,跑財經線的記者幾乎每天都在算數字。新壽一開始對外傳遞的概念,是希望解約能反映兩部分:一是這幾年實際投入的成本,二是未來原本可以從開發案中取得的合理利益,總數被外界估在140億元上下。市府的說法則完全不同,認為新壽握在手上的只是地上權,尚未實際開發,要補可以,但不可能把「還沒賺到的」利益通通折現給你。
一邊是「我們不是來做慈善」,另一邊則是「不能讓企業利用公共建設炒地」。
社群上很快站好隊,有人批新壽「獅子大開口要分手費」,有人反過來笑市府「想當凱子就直說」,政治人物也紛紛登場,有人質疑圖利,有人又強調留住輝達是「國家級任務」。
如果把聲量先調到靜音,你會看到的是另一幅畫面:
本質上,這是一個很標準的「中途換搭檯」問題,政府原先邀請A企業一起做長期開發,中途因情勢改變,要把場地交給B企業來進駐。A已經投入的人力物力怎麼算?B的時間壓力能不能被滿足?政府自己要不要付出代價?這些問題本來就不該交給輿論場上誰罵得大聲來決定,而是要靠制度事先設計好退場規則。
最終雙方談出的結果,是44.3億元。
這個數字背後,除了來回好幾輪的開會,還要經過會計師查核、市議會同意,等於是在政治可接受、法律站得住腳與企業能夠吞得下之間,拉出一條並不寬敞、卻勉強能走的中線。新壽退掉原本盼望的三位數補償,市府則確認自己願意用實際預算,把這場戰略轉向「買下來」。
從某個角度看,雙方都沒有贏家式的爽快,但也都避免掉最壞的結局:輝達被磨到沒耐性,轉身去找下一個城市。
三個關鍵時刻:從「可能破局」一路熬到「終於簽字」
如果把這179天拆成幾個鏡頭,有三個時間點,特別值得放大。
第一個,是MOU到期的那一刻。
期限一到,合作框架沒有自然續接,而是換成市府端出備案,某種程度等於公開宣示:「原本那個組合,走不太下去。」這個動作一方面向輝達示意,我們願意幫你找其他選項,另一方面也對新壽產生壓力:如果你堅持不退場,並不代表輝達一定會就範。
第二個,是10月22日新壽董事會決議同意解約。
那天之後,新壽選擇把過程攤在陽光下,說明自己曾與市府、輝達往返溝通的內容,希望外界理解,公司不是坐等「割地補償」,而是在國家產業利益與自家股東權益之間做取捨。同步,市府啟動都市計畫變更程序,把原契約中「完工才能移轉」這個法律鉤子先拆掉,避免日後被司法認定為違規操作。
第三個關鍵,是11月上旬金額敲定、議會過關。
解約金被壓到44.3億元之後,送交會計師審查,接著在市議會進行實質質詢與表決。藍綠議員嘴上各有炮火,有人酸前朝留下的MOU,有人拿中央政客出來開刀,但到了按表決鈴時,沒有人願意扛上「投下反對票、把輝達逼走」的政治標籤。
那一晚,對談判桌兩端的人來說,終於是可以鬆一口氣的一刻。這不只是「輝達案」:也是台灣解約制度的一次現場壓力測試
從外面看,這起事件被標籤成「輝達北士科爭議」,但實際上,裡面塞滿的是台灣長年積累的制度問題。
BOT也好、地上權也好,設計初衷都是希望政府不要一次把所有成本扛在自己肩上,引進民間資金與專業,換取公共建設加速落地。既然一開始就是「共攤風險、共享利益」,那當局勢變了、政策轉向了、或有更大的產業布局壓在頭上時,總要有一個大家事前就看得懂的退場規則,而不是每一次都靠談判桌與媒體戰來現場估價。
這次的局面之所以拖那麼久,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這一塊不成熟:解約要怎麼算?過去投入的成本如何認定?未實現的開發利益要不要補?有沒有獨立估價機制?法律風險誰來擔?這些通通得邊吵邊摸索。短期來看,好像是各方你來我往;長期來看,卻很可能變成國際資本評估台灣時的「扣分項目」。
換句話說,如果社會的氛圍變成「政府只要喊國家利益,就可以要求企業多吞一點」,下次遇到類似案子,企業一定直接把風險係數點高一級。到時候,想要招誰來、敢不敢押長期資本來台灣,答案恐怕就沒那麼樂觀。
北士科不是句點:下一個國際大廠,會翻這一頁當參考
就事件結果來說,這次算是「有驚無險」。輝達留在台北,總部預定仍落腳北士科;市府守住了基本程序,不至於為了搶下AI旗艦就把法規丟一旁;新壽雖然沒拿到原先想像的數字,至少也不是被逼到全身而退。對北士科來說,從規畫圖走到真正有國際級企業進駐,這一步無疑是關鍵里程碑。
但對未來有意來台設研發中心、總部或大型據點的跨國企業而言,北士科案絕對會變成必讀案例。
他們不會只看最後那張簽約文件,而是會往前翻:這個城市在卡關時,是選擇講規則,還是靠政治喊話?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協調得快不快?當輿論熱度拉高時,政策主事者能不能穩得住,不為短期掌聲把長期信任賣掉?解約與補償,有沒有幾個明確可參考的指標,而不是每案重來一次?這些問題,沒有一題寫在招商簡報上,卻全都會反映在投資風險報告裡。
179天之後,留在記憶裡的不該只有44.3億
從5月19日COMPUTEX上那句「我們要來北投士林」,到11月14日市府與新壽預計簽下解約協議,179天裡,新聞標題在「卡關」、「轉彎」、「解套」之間反覆跳動。對多數人來說,最後看到的,是「輝達總部確定留在台北」這個結論,故事似乎就此告一段落。
但對真正關心台灣長期競爭力的人來說,這179天更像一筆昂貴的學費:
我們在實戰中學了一次,什麼叫「制度跟不上產業速度」,也被全世界看了一遍,台灣面對國際級投資時,如何在政治壓力、法規框架與產業利益之間拉扯。
輝達願意把關鍵基地放在這裡,對台北當然是一個重要肯定;北士科未來如果真的能長出完整AI生態圈,這筆44.3億元的解約成本,事後回頭看,大概也會被視為必要代價。
下一個國際旗艦、下一個大型AI基地,當他們翻到這一頁時,看見的是「台灣懂得跟企業講道理、談制度」,還是「每一次轉彎都要先耗完一輪輿論與政治攻防」?179天的故事講完了,但它留給台灣的功課,才正要開始。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從黃仁勳在Computex宣告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到新壽解約、北士科地上權塵埃落定,台北市府用179天換來輝達不出走、44.3億元解約金,也把台灣招商制度、解約機制與產業升級壓力一次攤開在陽光下,成為外資觀察台北制度與誠意的關鍵期末考。(圖/翻攝自輝達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