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季然拍消失書店 曾寶儀淚灑攝影棚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如果說書店隱藏著台灣社會的人生百態,《書店裡的影像詩》就是顯影劑,讓觀眾看見書店背後的故事,形塑了台灣各地的人文風景。由夢田文創製作著作、侯季然執導的獨立書店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現正播出第二季,導演侯季然和作家楊富閔日前上節目暢談紀錄台灣40家獨立書店的甘苦。

侯季然拍消失書店 曾寶儀淚灑攝影棚

節目主持人曾寶儀問:「這些書店各有特色,如何找到每一家書店的切入點?」原來兩人在創作的角度不同調, 但相同的是呈現40家書店的手法「都不用SOP」。
 
侯季然表示,不要被既有的設定綁死。例如拍屏東的「小陽。日栽書屋」,知道前屋主是90歲的老空軍,只跟他約時間來拍攝,但他要講什麼,要等拍攝時才知道。所以一家書店要怎麼呈現,百分之40拍攝前決定,百分之40現場決定,剩下20剪接時才決定。

像第一季拍攝女書店時去了三次,剪接時發現,這部片只要呈現留言本就好,「那個最有味道。」侯季然說:「回到作品本身,透過我的眼睛去看這間書店,一家書店只有三分鐘,要把是最動人的部分呈現出來,把一個感覺做好就好, 不需要每集都五臟俱全,不要SOP讓40集都很像。」
 
楊富閔則認為,40家書店寫成一本書:《書店本事: 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是一個很有規模的題目,所以是用寫碩博士論文的心態來面對的,要先蒐集材料、消化詮釋,提出觀點,每篇文章都個別獨立合起來看又是一本整書。

侯季然拍消失書店 曾寶儀淚灑攝影棚

因此,他需要盡力飆技巧、飆創意,不要SOP,「不要只是資料性的敘事,因為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楊富閔說:「每一篇都要找一個『刺點』,把一個意象抓出來寫,例如我去宜蘭的『旅 二手概念書店』,逛了一圈,看到一張借書卡,貼在一個書櫃上面,當下就決定,這一篇就要寫借書卡。我所選擇的『點』, 就是我審美的意識形態,這好像在鍛鍊我的寫作技巧,也是生命跟生命的碰撞,讓書店的故事穿過我,這是一個超展開的過程。」
 
談到書店的興衰,曾寶儀感嘆表示,曾在節目中訪問過北中南三家獨立書店的老闆, 但其實全台還有很多書店,有賣農產品、老屋融入歷史、關心生態、重視偏鄉教育,還有一些主題式的書店,如推理、武學、東南亞文化,更有許多老書局,開在學校旁邊,賣文具、參考書、制服,陪伴很多人長大,也許這些書店會有消失的一天,成為歷史。 

曾寶儀透露,自己在準備訪問時,有幸搶先看到『博客書局』這一集,「才短短3分鐘,我就看到哭了!看著最後一天營業的結帳台,顧客和老闆未來要何去何從…」,講到激動處,曾寶儀又當場淚灑攝影棚,鏡頭只好趕緊轉往別處,讓她拭淚後,冷靜情緒。

侯季然拍消失書店 曾寶儀淚灑攝影棚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