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風頭一過,化學添加食品又熱銷?民眾又忘記食安?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加拿大研究:人們在食安危機期間小心消費,之後又恢復原狀,都要怪「好食品」的廣告策略錯誤?

文/Mr.6

台灣媒體過去一年來是每月一「爆」,某某廠又出問題了,某某品牌用料不真實,某某商品原料滲不健康元素……。

每次到了這時候,大家都會哀嘆:為何「以前」都沒想到這件事?

但有趣的是,某些公司,賣的是比市面上知名品牌還要好的「好食品」,他們會嘆:

「那段時間,銷量大增。」他們說:「不過。」

不過什麼?

不過,等到新聞熱潮過了以後……。

「大家仍然買那些有化學添加物的啊!」

「大家還是用那個啊!那個根本就是工業去做的。」

「大家都還在喝那個飲料,那根本就不是和包裝上寫的那樣的。」

有些創業家的創業理念就是要介紹一個真正好的東西,絕對比市面上的大品牌好,而且,用料實在、C/P值高、價錢不貴。但,縱使他們在包裝上「講破了嘴」,再怎麼強調自己的食品有多好,仍然不敵其他更厲害的電視廣告或擁有極佳通路優勢的商品。

為何會這樣?

上星期加拿大Concordia大學商學院兩位學者發表他們的研究,刊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上,他們發現,這些真正的「好東西」之所以無法在平時的時候比其他大廠還要擄獲消費者,是因為他們的廣告策略「錯誤」!

原來,大家在食安問題期間,特別的注意自己的消費習慣,主要不是因為媒體而已,而是媒體的「提醒」,讓消費者自己會去問自己:

「『我』有沒有去注意麵包的成份?」

「『我』有沒有去注重食品添加物的問題?」

「『我』有沒有在選購食品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真正好」,有某種真的好的理由,一定要買這個,那,不應該一直重述那個理由。這是錯誤的廣告策略。

那,怎樣才是正確的廣告策略?

美國山姆大叔.Uncle Sam(圖片來源:Wikipedia)
(圖片來源:Wikipedia)

根據這個研究,應該運用他們所稱的「自我預言效應」(Self-prophecy Effect),最好是在盒子上,直接有一個人,眼睛直視著消費者,然後旁白說一句話,字體愈斗大愈好──

「你覺得你會不會更慎選食物?」

「你認為你會不會亂買保養品?」

研究顯示,若這個好產品如此包裝,銷量大增!反之,銷量就和一般一樣。

當然,這個情形,是只有在你的商品真正和其他商品有所不同,而這個「不同」是消費者在心裡面是認可的,只是一時被大品牌的印象給「鬼迷心竅」暫時忘掉,消費者只要被「問一下」,就會啟動他心裡面的「自我預言效應」,你的好產品,就可以賣得動了。

行銷的重點不在把產品「推出去」,而是「推進去」消費者的心,至於把什麼東西推進去?行銷人員,可以有一點彈性和想像力。

加入 @setn 好友 #「食」在不安心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