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電子報/當農民走上街頭之後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嚴智徑/美麗島電子報

上週六,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樓下的超市裡,五根香蕉賣50幾元人民幣、十幾顆荔枝賣近百元人民幣,台灣盛產的鳳梨則不見蹤影;今天,在台北街頭,台灣的鳳梨農則頂著三伏天的艷陽,抗議鳳梨產銷失衡,生活沒有出路。 

兩相對比,台灣農產品供需失調,價格起伏,所涉及的原因固然很多,然而,在各種表面原因之外,農民眼巴巴的望著一海之隔的大陸市場因政治原因無法進入,只能看著豐收的農作在台灣的農地裡放著擺爛,其心情故事,自非表面幾句話可以道出,若再加上統派的推波助瀾,問題當然就更加惡化。 

過去,在中國大陸政府的刻意操作下,不論是統戰也好,惠台也好,至少台灣農產品可以大舉叩關大陸廣大市場,即使大陸農民對此頗有微詞,但台灣水果的高品質,確實風靡一時,擄獲不少大陸饕客的味蕾,也為台灣的農民賺進了不少鈔票;如今,台灣水果的情況正如兩岸的政治關係,在大陸市場直線下墜,進不去也沒人買,眼看著這麼近的市場無法進入,抱著一堆水果的台灣農民當然叫苦連天。 

▲ 南部五縣市農民北上行政院抗議鳳梨價格崩跌。 (圖/記者林敬旻攝)

在農民的哀嘆聲中,如果深刻檢視這些農業問題背後的政治因素,很遺憾的可以見到,除了上述表象原因外,台灣農產過剩問題背後,竟然還潛藏著台灣不同背景農民因為不同階級利害,才導致今天如此扭曲的問題產生。這種因素表面披著不同的堂皇訴求,骨子裡卻是回到了既得利益與非既得利益糾結的歷史矛盾螺旋中,為政者能不有所體察? 

台灣的農民,一直是台灣社會成長的重要動力,但也是台灣社會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台灣光復之初,台灣多數農民是佃農,僅能在地主富農的剝削中苟延殘喘,政府遷台後,或許是鑑於大陸丟失的主因就是農民的民心向背,也或許是鑑於台灣社會遭地主富農把持而結構失衡,當時的政府毅然執行重大破壞既得利益階級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佃農因而翻身。 

然而,很現實的,有人翻上來,就有人翻下去。田地被奪的富農地主,表面上或許懾於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和白色恐怖,敢怒不敢言,但骨子裡那股「奪產之恨比奪妻之恨還令人憤恨」的情緒,顯然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逝,人或許遠走美、日等海外,但對故鄉事,卻可透過他們仍然優渥的身家,產生強大影響力。 

尤其是在國民黨政府以外省人為主體的統治結構,因反攻大陸多年無望而必須留在台灣,又因為國語政策、社會教育等政策顯然因為偏狹無知的傲慢族群意識而有所扭曲,終於在民主政治來臨、票票等值的過程中,遭到時代淘汰。其間激起族群之間的心情波動,即使因為族群之間的通婚、合作等已漸漸平靜,但顯然經不起一些刻意的挑撥與衝擊。 

首當其衝的,不論在海外或是留在島內的富農地主及其後代,過去一直是主張激烈台獨的金援主力,現在眼見外省統治力量衰敗,他們顯然可以透過金錢及族群動員,一吐當年遭奪產的怨氣後,更大量的金錢流入選舉及特定媒體,而投機政客和商業台獨人士眼見有錢可賺,或由選舉、或由媒體中刻意拉高族群對立的調子,主張華而不實的急獨主張、思想檢查,不但早已沒有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更以文化台獨的操作,企圖切割台灣於中華民族之外,甚至宣稱為了這個理念不惜一戰,滿足了這些富農地主的報復心情,但也造成台灣大多數人民陷身於只能在戰爭與否中作抉擇的窘境。 

再加上,中國政府的短視無知,顯然也是催化這股族群分離意識的主因。眼見台灣越走越遠,自認大國崛起的中國政府,不思問題的核心就是來自族群的傲慢與偏見,反以強國之姿對台灣強吹北風,其結果就是刺激了台獨的大衣愈包愈緊,尤其是台灣年輕一代在近年獨派教育薰陶下,再看到對岸崛起,台灣卻停滯不前,失落感加上分離心,只會使得問題更加複雜。 

事實上,物極必反,自是千古不變的定律。當兩岸關係在富農地主的操作及兩岸政客無知的摧殘下,深受其害的台灣農民或許有一天會有所體悟:原來即使經過了這麼多年,台灣農民顯然仍無法擺脫地主富農的操弄,他們仍然是既得利益階級隨時隨手就可以丟棄犧牲的棋子。 

當明白這點道理後,這可能已經無關乎民族氣節或轉型正義等冠冕堂皇的說詞,也不是表面上簡單的統獨就可定義,畢竟,在講求票票等值的民主社會中,佃農的選票永遠多於富農地主,台灣的前途是操在真正關心台灣成長茁壯的大多數人手中,而不是一群心懷報復的地主富農就可以決定。 

還沉迷於台獨糖衣,甚至已遭台獨富農地主挾持的當道,是該有所覺悟了。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準副閣揆鄭麗君「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演講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