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交往政策」改變不了中國 美國重回現實主義路線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黎蝸藤/新新聞

一九七○年代,美國為了掣肘蘇聯開始與中共交往,後來則希望透過「交往政策」讓中國進入世界秩序,最終民主化;但經濟起飛的中國發展卻讓美國意外,共產黨對政治的掌控甚至再度緊縮,終於讓川普以現實主義主宰美國政壇。

今年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準確地說,中美從未曾絕交;「中美建交」是指美國承認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中共政權是中國的合法政府。這幾十年間,雙方領導人的個人特質一直是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外交政策從來都是最高統治者一錘定音,美國總統的性格也發揮重要作用。

國共內戰美國有限助蔣

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Jr)是一個著名的理想主義者。二戰期間,他對蔣介石寄以厚望,從內心支持中國人民,同時也認為中國可拖住日本或做為反攻基地,戰後則可變成一個獨立、民主和親美的國家。

美國給予大量美援,在《開羅宣言》中承諾「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和澎湖列島等,須歸還中華民國」,又把貧弱不堪的中國強行拔高到(未來的)聯合國「五大國」的地位。

但中國在二戰屢戰屢敗,令美國相當失望。之後美對國民黨已轉為不信任,開始與共產黨打交道。二戰結束時羅斯福已逝世,杜魯門(Harry Truman)看不起蔣介石,蔣失去最有力的支持者。儘管如此,美國還是讓蔣順利接管台灣和澎湖列島,讓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大國。

戰後初期,美國對國民黨的腐敗(包括二二八屠殺)非常不滿,對中共反而不反感。中共發表大量親美言論,美國到中共根據地延安考察的「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受到熱情接待,對中共印象良好,認為中共可成為盟友。

國共和談時,美國派出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 Jr.)調停國共內戰。調停失敗後,美雖在內戰中名義上支持蔣介石,實際給予幫助有限。美認為中共領袖毛澤東不會屈服在蘇聯之下,若能成為東亞的狄托(Josip Tito,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與蘇聯作對,雙方並非沒有合作可能。

一九四八年國民黨敗局已定,美國八月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嚴厲批評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的失敗,完全是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導致,美國在內戰中保持「中立」。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69期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