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與 45K誰會存得多?職場專家看到的情況居然是.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作家洪雪珍看到有兩個到台北打拚的女生,一個當行政助理月領2.5萬元,一個做程式設計月領4.5萬元,可是每個月存錢1萬元的居然是25K小姐,而45K小姐每個月都是月光族。為什麼賺得少卻可以存的多呢?關鍵是消費的觀念。

▲存錢能力與賺錢能力不見得相關(圖/翻攝自推特)

25K小姐很會省錢,捨不得坐捷運,不出門交朋友,頭髮不燙不剪,三個月回家看一次父母,租的是學生雅房,下班後宅在裡看韓劇學韓語。換過幾次工作,薪水調到35K,存款累積到近百萬元,至此她感到心滿意足。而她心裡也明白,憑著目前的技能水準與職務性質,35K已經到達天花板,所以她更認份的賣命工作,緊抱35K不放,打算做到退休。

45K小姐剛好相反,常為錢不夠用所苦,卻沒有因此想要省錢過日子。她追流行、愛和朋友到知外餐廳打卡,每年出國旅行一趟,花三千元買演唱會的票,覺得這樣人生才過得無憾。換過幾次工作,現在65k,可是公司在台北信義區,錢花得更兇,是典型的月光族。因為朋友多,追求者眾,她千挑萬選,嫁給公教人員子弟,公婆送房子和裝潢,兩夫妻生活得無憂無慮。

省錢型年輕人,要小心省掉未來發展性

省錢是美德,上一代都會告誡這是以備不時之需,也是有道理!不過我是這麼看的,年輕人要不要省錢取決於人生觀,不同人生觀的理財模式皆不同,不一定都要靠省錢。

第一類年輕人是本份型,他們對工作的期待是穩定發展,一心一意想要到大企業任職,只要薪資福利高於水準就心滿意足。至於用錢模式則是能省則省,存褶只進不出,能由公司付錢就不自己掏腰包,所以他們很在意公司是否有提供英文課程、補助出國旅遊、出差有誤餐費等。

這類年輕人屬於省錢型,根本不必父母耳提面命要省錢,很快存下第一桶金開始置產,是畢業後10年開同學會大家羨慕的對象。不過在工作15或20年之後,他們也是出現中年危機的第一批,抬頭四望才發現沒有人脈、沒有新知識、沒有新技能,而自己的職務被取代性極高。

當父母看到孩子拚命省錢,不出門交朋友、不進修、不旅行,也別覺得是好事。對於這類省錢型年輕人,父母的重點應放在要求他考公務員,或是學一技之長。

創業型年輕人,要小心將未來花掉了

第二類年輕人剛好相反,屬於創業型。做人四海,狐群狗黨,滿腦子的創業想法,可是常常敗在周轉不靈,但是他們就像打不死的小強,總是不知道從那裡又周轉到一筆錢重起爐灶。今天做這明天做那,自己的錢丟進去還不夠,連父母的退休金也不放過,甚至債台高築而妻離子散,人生悲劇開始得很早。

在這類年輕人的腦海裡,是沒有「省錢」這兩個字,父母也只求他不要再把錢搬出門。可是那天讓他們歪打正著,發起來的時候是擋也擋不了,所以事業型的年輕人不靠省錢,而是靠創業,是最有可能致富的一群人。

當然!十個只有一個會成功發財,其他九個人是父母和家人一輩子的痛。因此父母要求他們創業時懂得設立停損點、明哲保身,將比要求他們省錢還重要!

賺錢型年輕人,要小心賺得多也花得多

第三類年輕人是專業型,他們充滿自信、懷抱希望,認為未來在握,也不是省錢一族,薪水都用來裝扮自己、充實進修、享受人生、培養人脈,或開拓視野。起薪不是他們在意的,加薪速度和幅度才是他們追求的,而且靠跳槽挖角墊高身價、拉抬薪資,五年十年過後,這群專業精英的薪水和同齡相比,不是幾趴或幾十趴的差距,而是天差地別的倍數

這類年輕人不是省錢型,屬於賺錢型,賺得多也花得多,不見得存得多,必須小心工作20年後,出現中年危機時,才發現自己經濟窘困。因此,最好的理財模式是和省錢型結婚,把錢拿出來置產,每個月固定繳房貸。

人都會老,也都會被取代,必須未雨綢繆,父母的提醒是有道理的!先確定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類型,選擇最合適你的理財模式吧!

本文授權自 洪雪珍 粉絲團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