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國研究:滿口仁義道德的倫理家為何不道德

三立新聞/綜合報導

據英國《衛報》報導,有研究表明經常研究「道德」的倫理家們可能只是說得冠冕堂皇,而他們自身的實際行為也許相當糟糕。美國哲學家Eric Schwitzgebel用自己整個職業生涯,所完成的著作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整天談論道德的倫理學家並沒有那麼講道德。」

▲(圖/翻攝自新華網)

舉例來說,倫理學教授強調吃動物是不對的,但是他們一點也不少吃。他們會鼓吹說「施捨」是道德上的義務,但實際上他們自己可能也沒有向慈善機構捐款。正是因為他們太懂「道德」而出現了投機的想法。就像是經濟犯罪的人,通常都是因為太懂經濟如何運作而知法犯法。因此,所謂的「道德家們」也可能會知「德」而缺德。

倫理學家通常有非常強的是非觀,畢竟這是他們整天在思考的內容。他們最大的作為就是為社會提供「高標準」的生存觀念。等同於我們常見的,某某社會議題有兩相對立的不同聲音,而通常較大機率獲得勝利的,就是搬出「倫理道德」的那一方。

也有這種心理現象:「既然我已經為社會做了好事,那麼我也有權去做壞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一方面可以為了環保放棄使用塑膠袋,但另一方面卻對「長途飛行」這種更污染環境的行為作合理化辯解;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一邊在譴責性別歧視,一邊還是會傾向於推選「男性」做組織的領導人。

就如前段所闡述的,倫理學家們在發表倫理學說時,實在是頂著非常強的壓力,似乎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你是否能履行你自己的學說。在非得做道德模範不可的高壓之下,人性的弱點就更加倡狂地出來作祟了。我們也不能說他是故意的,只是因為他太了解道德,而變得不道德了。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