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怒吼…暴力壓制難平息伊拉克浴血抗爭

(中央社安卡拉5日電)醒目紅白黑三色旗襯著朦朧天際飄盪巴格達街頭,令人想起2010年代初葉風起雲湧的阿拉伯之春。繼蘇丹和埃及,伊拉克成為今年第3個陷入大規模示威的中東與北非地區國家。

▲伊拉克成為今年第3個陷入大規模示威的中東與北非地區國家。(圖/翻攝自Pixabay)

卡達外交部於4日對伊拉克發布旅遊警訊,呼籲國民不要前往伊拉克旅遊、已在當地的立刻離境。巴林政府3日便已發布類似警訊。

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在報導中指出,數以百計群眾4日聚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巿中心,警方對他們開槍,「狙擊手從屋頂制高點對著他們一槍一槍地射擊,有一位抗議人士頸部中彈」。

這場沒有政治人物引領的示威是總理馬帝(Adel Abdul-Mahdi)去年在什葉派政黨相挺之下上台以來遭遇的最嚴重抗議,1日首都巴格達率先發難後,已迅速蔓延全國多個城巿。年輕人為主的抗議人士對失業率急速攀升、公共服務荒頹、各級政府貪贓枉法橫行,發出最沉痛怒吼。

馬帝3日表示,沒有「神奇藥方」可以滿足示威人士訴求。他提出的籠統改革計畫無法安撫人心,民眾違抗2日起在巴格達實施的宵禁,與警方衝突。根據報導,事件已造成近百人喪生、數百人受傷。

有抗議民眾說:「(政府承諾)我們已經聽了至少15年...什麼改變也沒有發生。他們趕不走我們,要不把我們殺了,不然我們會把政府換掉。」

伊拉克獨裁者、遜尼派暴君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於2003年垮台後,什葉派勢力抬頭,掌控權柄至今。蒙受後美國入侵期間、後達伊沙(Daesh)時代、政府貪腐、外國勢力干預、經濟癱瘓之苦的伊拉克人不再容忍。

達伊沙是激進武裝團體伊斯蘭國(IS)別稱。

繼蘇丹和埃及之後,伊拉克成為中東與北非地區今年第3個陷入大規模示威的國家,當局祭出殘暴手法無法平息示威,反而催出更多街頭抗爭。大體上發生在巴格達的示威潮以什葉區為主,同時發生、沒有重要人物引領,而且走上街頭的年輕人政治訴求各異,是失業、貪腐、基本生活機能未獲滿足把他們團結起來。

伊拉克教派衝突嚴重。海珊垮台後,獲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政府掌權迄今,遜尼派的活動或示威大體上會被貼上恐怖主義標籤而遭到打壓。但這次就連什葉派民眾也走上街頭,這讓政府如芒刺在背。

伊拉克人何以現在怒吼?

討伐達伊沙有功的56歲將領、伊拉克反恐局(Counter-Terrorism Service)指揮官沙迪(Abdul-Wahab al-Saadi)被伊拉克人視為國民英雄,9月底卻遭到無預警降調,據稱是觸動這一波示威其中一個原因。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達德(Fanar Haddad)告訴歐洲新聞台(Euronews):「人民累積多年怨憤與挫折已達無以復加的程度。伊拉克治理失靈,人民失望了將近16年後,以原始表達方式來反抗政治體系。」

從1990年因入侵科威特而遭聯合國制裁、2003年美國為首入侵行動、2014年陷入內戰,到最接近當前風暴的對抗達伊沙戰役,這些人禍已使伊拉克道路、醫院、學校和基礎服務長達數十年無人聞問。

對抗達伊沙的戰爭結束後,人民原本期盼可在更安全環境下休養生息,結果他們沒有盼到相對穩定的生活,長期存在的失業問題還是沒有改善,就連水、電供應也還是時有時無。

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17年伊拉克失業率為13%,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5.6%。

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它的石油蘊藏量居全球第4。這樣的國家就算無法欣欣向榮,經濟也早該復甦了才對。但一項於7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伊拉克人認為貪腐問題近幾年持續惡化。統治當局助長貪腐盛行,卻讓數百萬人民貧窮度日。

伊拉克幾乎每年都發生類似抗議,但哈達德指出,之前的示威活動訴求分散而且沒有人領導,「當前境況還是頭一遭」。同時,這一波街頭運動的示威型態更暴力、參與者來自更年輕世代且完全不隸屬於任何已經組織化的政治運動,包括政府內部和政府以外的機構。

他說:「他們也全面摒棄現有體制。我們第一次聽到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著名口號—人民要求政權垮台。」

儘管馬帝已經提出願意與「和平示威者的代表」見面,但哈達德指出,抗議人士的訴求並沒有統一的舞台。他表示,「如果政府垮台,最可能的情況恐怕會是領導換人但換湯不換藥,我認為這正是統治階級打的如意算盤」。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