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跨足金融領域觸角持續擴大,據透露,阿里巴巴集團與台灣開發金控旗下凱基證券,雙方透過管道針對登陸合資券商展開接洽。由於大陸證券網路下單占九成,若凱基證與電商巨人阿里巴巴合資券商,對凱基證乃至母公司開發金控登陸發展,將如虎添翼。
《阿里跨入證券業 與凱基合資券商?!》
凱基證券發言對此低調表示,過去開發工銀曾參與阿里巴巴集團的籌資活動,因而有互動,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霸主,對於跨足證券領域的需求,與凱基證登陸合資券商的經營方向,可能不盡相同,凱基證會根據政策對合資券商的期望,規劃適合的策略與締結合資夥伴。
@台資券商登陸合資全照券商概況
國內證券業於1997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家辦事處以來,迄今已有11家台灣證券商於大陸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等地,共設立24個代表人辦事處,多數券商於當地深耕證券業逾12年之久,每年支付相關成本達數億元,除從事證券業務相關商情之調查、研究及資訊之蒐集,並不能從事實質的證券業務,在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出現轉機,台灣證券業者期盼多年的實質開放項目將付諸實現。
隨著大陸金融改革的日程越來越接近,台灣金融業的機會之門也越來越窄,在下一波有形和無形渠道並重的時代,台灣金融業本來就不擅長的渠道競爭中需要燒的資本將更大,需要的電子商務技術門檻將更複雜,而層出不窮的各種加值服務只會越來越多,台灣金融業的大陸成功之路將越來越難。
《大陸金融商機無限 馬雲無風不起浪》
中國金融開放步伐受到全球注目,在三中全會確定,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包括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進一步打破壟斷。而馬雲的創新之舉,一次次提醒他的觀眾們,阿里巴巴的金融野心不僅僅是一張銀行牌照,在馬雲每一次精心佈局的背後,或許是一張“大金融”藍圖。
據《中國證券報》指出,首批民營銀行最快在明年初獲得審批;其中,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自貿區和深圳前海等地,將會是優先開放的區域。
@跨足證券業 馬雲心中算盤?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後,資本市場多個不同行業都對各自的中長期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以證券業為例,有關部門經過綜合考量,測算行業主要發展指標的增長為"十年十倍",即2022年主要業務規模指標、主要財務指標及反映社會貢獻的部分相對指標比2012年增長10倍左右。
*三中全會過後,連內地官方機構亦轉軚為A股造勢。國務院旗下的國家信息中心已完成近三年最牛的股市展望報告,一改之前兩年預測A股僅持續震盪,直言明年A股或進入下一輪牛市。
*陸股終止 14 個月的IPO禁令,陸股目前在排隊準備上市公司763家,預估明年1月約有50家公司陸續掛牌,IPO開閘,證券股商機大躍進。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開戶數呈現出明顯的上行趨勢,表明場外投資者對於改革釋放的正面效應逐漸認同,A股近幾年形成的資金外流格局有望發生逆轉。今年來新增開戶數416萬戶,累計證券總帳戶數達1.74億戶。
@阿里巴巴角色分工 馬雲打比方
姑且不談阿里的金融業務是想「推翻」還是「搖一搖」傳統金融機構,「馬雲式金融」正逐步變為現實,並著實正在醞釀或即將成為一場「革命」。現在,以支付寶為端點,以海量的交易數據和消費信息為支柱,馬雲的金融觸角飛速外延,已遍及貸款、擔保、保險、理財等領域,尤其去年底以來,其在金融板塊業務上的動作擲地有聲。
《打造完整金流 馬雲的金融帝國美夢》
阿里巴巴一開始就在追求「全產業鏈模式」:從最初的涉足小額信貸、小額擔保、准信用卡業務,到推出餘額寶,再到此次收購天弘基金。阿里巴巴在金融領域的擴張,容不得競爭對手有半點喘息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導稱,阿里巴巴和平安、騰訊聯手設立的中國首家網絡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已獲批開業並完成工商登記。至此,除銀行、證券尚未染指外,阿里巴巴幾乎完成了其他所有金融業務的佈局。
@馬雲野心勃勃 打造金融帝國

目前阿里巴巴在金融領域起碼已確立了兩大優勢。第一是“全牌照”優勢,這將幫助阿里無論在基金還是保險,亦或其他金融產品方面,能夠掌握從研發到銷售的整個流程,使得所有的金融產品始終都帶有阿里的烙印。
第二是阿里與生俱來的一大優勢—它擁有的龐大客戶群以及隨之產生的海量數據。數據顯示,淘寶網2010年時註冊用戶已經達3.7億,2012年無線淘寶的訪問用戶數突破了3億。而同期,國有四大行之一的農行個人客戶數也不過4.2億。手握如此大規模的客戶群及信息數據,對於阿里有針對性地開發個人金融產品一定有極大幫助。
@財經大智彙 「直銷銀行」小檔案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說:「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似乎宣告著傳統銀行與網路的關係,將變得更加複雜。
直銷銀行(Direct bank)模式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北美及歐洲等發達國家,是指幾乎不設立實體業務網點,而是通過信件、電話、傳真、網際網路及互動電視等媒介工具,實現業務中心與終端客戶直接進行業務往來的銀行。由於日常業務運轉不依賴於物理網點,因此在經營成本費用支出方面較傳統銀行更具優勢,能夠提供比傳統銀行更具吸引力的利率水平和費用更加低廉的產品及服務。
《西進大陸「金」飯碗 台灣金融業契機!》
券商表示,大陸幅員遼闊,證券市場原本就是網路下單、電子交易天下,大陸券商也沒有台灣所謂的「營業員」,證券商經紀業務做大,關鍵不在實體通路,而在網路,與已有廣大客群基礎的電商業者強強聯手,有助登陸合資券商提早獲利。
對於台灣約二十多萬金融業從業人員而言,大中華就業市場的新時代,也因此同步來臨。未來不論隨台灣金融機構西進大陸,甚至在大陸金融業者招攬下,直接赴陸工作,都可能對職涯帶來全新的機會和挑戰。
@大陸金融證照 你考了沒?

與金融行業相關的職業資格,主要有「理財規劃師」、「信用管理師」和「金融事務師」三種,對應的工作分別是理專、後台風控和一般櫃員等工作。除了銀行理專,理財規劃師也可以在投顧公司工作。
根據代辦機構估計,往年台灣報考大陸金融業相關證照,總人數均不足千人。二○○七年首度破兩千,去年報名人數更超過五千人。相當於每三十個金融業員工中,就有一人報考大陸的金融相關證照。赴大陸考金融證照的台灣金融業員工,不只報名人數呈倍數增長,結構也從重點培訓的高階主管,向下擴散到基層主管和一線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