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了!古代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每當看古裝劇時,常常會看到秀才、進士、狀元等稱呼,在古代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以現在來看,就是古代讀書人科考所取得的「證書」,相當於我們的學歷一樣;但秀才跟狀元的等級可是差很多的,身分也是天壤之別;而狀元之難考,你會慶幸是生在現代,根據史書記載,科舉制度歷經了1282年,才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 185名(有姓名記載的),想想中國那麼多人口,歷經千餘年才選出這些狀元,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古代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令人好奇!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會有這些名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

▲中國科舉制度影響深遠。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至於大家好奇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凡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大致上要經過第一次童子試、第二次考試叫院試、第三次考試叫鄉試、第四次考試叫會試;通過院試的人都就被稱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凡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就得經過科考。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第三次考試的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接著就可參加第四次考試的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貢士就有資格面聖,隨後就進入殿試了,由天子,也就是皇帝親自面試,一旦通過,被稱為天子門生,也就是中了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為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才叫「狀元」。

▲古代考取狀元之後,就能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了!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一介書生要考取狀元實屬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會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這樣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考取狀元之後,就能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了!古代封建社會,科考可說是文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之前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古人會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看完這篇文章後,應該更能體會了吧!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考取狀元實屬不易,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