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經濟沒有起色,卻還窮得這麼有品味的真正原因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照片來源:鄭怡華提供(未經本人授權不得翻攝)

文/鄭怡華(FB授權轉載)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時寫在教科書上,有時放在博物館裏,但我覺得最厲害的,是每年演一遍給大家看。

每年五月底,法國小鎮Andilly在山谷間,搭了一大片帳棚營地,隨著裊裊炊煙走進林間,便來到神祕的中古世紀。在這裏遇見趕市集的羊群、吆喝的小販、讓女佣邊洗澡邊喝酒的貴族,還有雜耍、音樂、魔術、木偶、巫師、樹仙、精靈….置身其中,宛若走進電影場景。

照片來源:鄭怡華提供(未經本人授權不得翻攝)

遠方的沙場上,戰鼓喧天、狼煙遍地,一場13世紀的英法戰役,跨越百年,在眼前真實上演。這段血淚,在旁白和音樂的襯托下,現場靜默成一片。不過,稍早的騎士決鬥可不是這樣,尤其穿插了訛詐的橋段,讓觀眾一會兒拍手叫好,一會兒噓聲四起。

照片來源:鄭怡華提供(未經本人授權不得翻攝)

相對於電影院或舞台劇,能這樣跟著劇情起伏,嘶聲大叫,確實暢快過癮。但觀眾之所以這麼入戲,是因為他們自己也軋上一角。

除了1000個工作人員外,從身邊走過的紳士淑女,多是參訪者自己精心打扮,大至全身盔甲盾牌,小至腰間的牛角水杯, 每人身上都有通關密碼,得以在現代與古代之間,穿梭來去。

照片來源:鄭怡華提供(未經本人授權不得翻攝)

其實,我曾在日內瓦的攀城節,浸淫在類似的情境裏,看古代人怎麼打鐵、怎麼攻城堡、怎麼織羊毛氈、怎麼打金縷衣…直到一位老太太邊捻羊毛邊解說,身旁年輕女子低頭猛筆記,我這才發現,觀光客眼中的熱鬧新奇,其實是當地人世代傳承的生命記憶。

自詡心上刻滿彈痕的齊邦媛教授,用「巨流河」寫下當代的民族傷口。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的前夕,90高齡的她和白先勇出面告誡,我們對於自己的故事,不是太過冷漠,就是交代不清。

這讓我想起,好幾年前去採訪過愛丁堡的軍樂節,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開場的軍樂氣勢磅礡、雷霆萬鈞,突然跳針似地嘎然停止,只留下蕭瑟的風笛聲,這時燈光投射到古堡的石牆上,在風笛的獨白中,一幕幕演過蘇格蘭抵抗英格蘭的悲壯歴史。

是的,沒有故鄉的靈魂,不能再失去記憶!

回到這個中古世紀的場景。法國人一向給人高傲的印象,但這次,我真感覺到他們的友善與好客,不但欣然答應拍照,還會跟你"拉累"一兩句,看得出來,他們確實為此感到自豪。

也許,一個民族的信心,不是來自於經濟力,而是文化軟實力。這是法國經濟沒有起色,卻還窮得這麼有品味的真正原因。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