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頭痛欲裂以為腦瘤 結果竟是「青光眼」25%會失明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今年70多歲的張女士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結果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嚴重時止痛藥也無效。後來終於發現元凶是失明機率高達25%的可怕眼疾「青光眼」,初期吃藥的副作用讓她吃足了苦頭,最後經過一番折騰才成功控制眼壓,保住靈魂之窗。

▲陳賢立醫師、呂大文醫師和病友張女士(左起),共同呼籲重視眼睛健康,預防青光眼。(圖/醫院提供)

張女士透露自己罹患的是「開放性青光眼」,剛發作時頭痛是主要症狀,且疼痛感會蔓延到肩胛骨,合併胸悶,一開始醫師當成心臟問題來治療,做了各種心臟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吃完10幾分鐘又開始痛,後來痛到整個肩胛骨以上動彈不得,肺部就像被壓在水裡一樣,幾乎無法呼吸。

心臟科醫師認為張女士雖然有心律不整,但症狀不至於這麼嚴重,後來她到台大醫院就醫,醫師懷疑腦部腫瘤,也建議做眼底檢查,這才發現是青光眼作祟,眼壓竟已高達35.7和37.5毫米汞柱(正常眼壓為11~20毫米汞柱)。張女士回憶到處求醫的3個月:「真的很痛苦,頭痛到要靠在沙發上,每天離不開沙發,就診時也要找靠牆壁的位置撐著頭,當時很沮喪、很煩躁,先生也很著急。」

▼▲長庚醫院青光眼科陳賢立醫師說明青光眼成因。(圖/醫院提供)

確診青光眼後,張女士在一般眼科就醫,但眼壓控制並不理想,讓她吃足苦頭。「那時候降眼壓、縮瞳孔的藥都用上了,瞳孔縮起來會影響光線,也沒法開車,連坐在家裡都覺得暗,真的很辛苦!」張女士後來經由友人介紹,找到青光眼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透過精準用藥,每晚睡前點藥水,讓眼壓多年來維持在13~15毫米汞柱,得以保護視神經,留住視力。

醫師提醒,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來視力卻沒了。台灣青光眼患者人數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的危機,提醒民眾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和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

▲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解釋房水排出通道。(圖/醫院提供)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洲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的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可以分成2種,一種是「開放型青光眼」,這類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另一種是「閉鎖型青光眼」,通常來勢洶洶,較為急性,患者可能覺得頭痛、噁心,如果沒有及時就醫,可能睡一覺起床就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被稱為「視力殺手」、「視力小偷」。

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

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

呂大文醫師建議,青光眼患者務必遵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青光眼高危險群自我檢測表。(圖/醫院提供)

陳賢立醫師則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等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高危險群應定期測量眼壓,預防青光眼。(示意圖/醫院提供)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