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遭蜀漢群臣譴責 諸葛亮提3條理由說服眾人

社會中心/實習編輯葉定豊報導

西元229年夏天,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建立吳國,同時地位也和蜀國平起平坐,這也成了蜀漢要解決的大問題。由於吳國政權沒有正統性,因此蜀漢眾臣紛紛譴責孫權,甚至想出兵攻打吳國,不過為了維持孫劉聯盟的諸葛亮,卻沒有靠自身的權勢將躁動壓下,而是用3個理由說服眾臣。

孫權在稱帝前一年,大破曹魏不敗名將曹休,年僅15歲的曹叡也才剛當上皇位3年,這讓孫權志得意滿。孫吳群臣見狀,紛紛上表建議他稱帝,但孫權沒有立刻決定,直到西元229年4月,孫吳重鎮夏口、武昌先後出現鳳凰、黃龍形狀的的祥雲,孫權才想說這是上天的意思,勉為其難稱帝。

由於蜀國的劉備、關羽、張飛3人的死,都和孫吳有關係,當蜀漢眾臣發現孫吳和自己平起平坐時,紛紛表達觀點,據史書《資治通鑑》記載,當時群臣認為,「議者咸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也就是說,蜀漢的帝位是在延續大漢血脈,曹丕稱帝是漢獻帝禪讓,唯獨孫權名不正言不順,之前投靠曹丕時被封了吳王,現在稱帝就是造反,乾脆絕交好了。

▲孫權在西元229年稱帝,卻因正統性遭到眾人譴責。(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為了繼續維持蜀漢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諸葛亮不是利用自己的權勢反對,也不是直接否認群臣的說法,而是提出3個理由來說服群臣。首先諸葛亮說:「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他先順著群臣的說法,譴責孫權稱帝的行為,最後再點出,雖然和孫吳經歷一堆事情後,卻還要維持聯盟關係,就是因為雙方有個共同敵人曹魏。

再來諸葛亮順著群臣思路,指出不足之處,「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言下之意是,如果我們和孫吳絕交,那對方一定會痛恨我們不給他面子,雖然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可以吞併江東,再考慮恢復中原,江東子弟人才眾多,不是一戰就可以平定,雙方對峙時,反而讓北方的曹魏當了漁翁,得不償失。

▲諸葛亮以3條理由說服群臣。(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最後諸葛亮表明反對,「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僣之罪,未宜明也。」

這句話是指,群臣的計畫完全不可取,而且孫權也沒啥本事,稱帝後勢力、兵馬一樣多,也打不到長江北岸,整體形勢和以前差不多。此外,和孫吳結交只是權宜之計,這讓我們北伐時,可以不用擔心後方起火,且曹魏必須維持維持兩個方向的兵力,這對我們也比較有利。最後諸葛亮補充,雖然孫權稱帝是僭越之罪,但此時並不是撕破臉的最好時段。聽完諸葛亮的一席話,群臣對此心服口服。

加入 @setn 好友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