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好城市 宜居好家園

三立新聞網/漾台中

【文|馮竹青 圖|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台中市政府建設局】

台中市空氣品質在2020年創下歷年最佳紀錄,PM2.5平均值創新低僅15.4微克,空氣品質不良(AQI>100)天數降至27日,市府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維護市民的健康。

台中市參與環保國際組織已有10年歷史,曾連續3年獲得碳揭露專案組織(CDP)評鑑A級殊榮,推動低碳城市的決心在國際間有目共睹。為加強低碳國際參與,市長盧秀燕今年1月18日在綠色和平基金會見證下簽署「氣候緊急宣言」,宣誓打造台中為氣候友善的宜居城市,政策目標是消除城市內碳排放汙染源與提高綠電自產率。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高熱、乾旱等極端氣候衝擊農漁業,台中市強化城市調適能力,與全球各大城市同步發展低碳策略,希望台中市在2023年成為「無煤城市」。

▲台中市加入國際行列,打造清淨宜居永續城市。(圖/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永續城市的三大主軸

市府秉持著「即刻行動、先公後私」、「光電倍增、回饋公益」、「親水承洪、韌性降溫」三大主軸,宣誓台中市響應聯合國的呼籲,並與國際接軌。

即刻行動 先公後私

台中市府以公部門能管轄之範圍即刻減碳,再推廣到產業界,包含持續鍋爐加嚴標準修正作業,並納入台中市空氣污染防制計畫,促使2022年燃煤工業鍋爐全面退場,以及汰換耗能大樓設備、推廣智慧化的大樓管理。台中市環保局於近兩年已汰除2,537輛老舊柴油大貨車,每年可減少149.1公噸PM2.5排放量、16.5萬公噸碳排放量,機車定檢率自2019年起逐年提升,期望2022年達到85%、加強路邊攔檢烏賊車,並編列1.2億元加碼鼓勵市民汰換老舊機車、購置電動機車、補助新設電動車充電站每座5萬元、機車充電站每座1萬元,推動公共空間設置機車充電站,進一步整合火車、公車與iBike等公共運輸串聯台中市每個角落。

▲台中市以電動公車建構綠色交通網,數量為全國第一。(圖/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台中市的電動公車數量在2020年底已達197輛,數量是全國第一,並以2022年總數290輛為目標,使台中市民都能享有綠色運輸的服務。台中市針對中央推動的「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計畫,制定各項措施,在公有房舍屋頂和候車亭裝設太陽能板、要求用電大戶使用一定比例的綠能、遴選廠商幫市民安裝綠能屋頂,加強屋頂安全結構,室內可降溫攝氏2~3度,屋主除了免出資改造,還能獲得營運商至少10%躉購費率回饋金。

光電倍增 回饋公益

此外,台中市在惠明盲校設置智慧節電微電網,整合太陽光電板、風力發電機、儲能電池和節能裝置等設備,每年省下的電費將近30萬元,並替學校帶來超過18萬元的綠電銷售收入,促進公益永續經營;結合城食森林與光電綠能的概念,在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的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及魚菜共生系統,讓長者享受樂活趣味。

台中市府啟動文山綠光計畫,落實「光電3倍增」的目標,使用已復育完成的文山掩埋場,在約4.83公頃的面積設置近2萬片的太陽能板,每年發電量可達610萬度,足以供1620個家庭使用。綠能發電不僅使用太陽能,城市的廢棄物是永續循環的重點目標,外埔綠能生態園區預計在未來全力運轉下,每年可將4,000公噸的廚餘轉化為足夠2540個家庭使用1年的發電量,等於減少4687公噸的碳排放,真正落實低碳綠能、環保友善的目標。

親水承洪 韌性降溫

為預防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自然災害,台中市的公共建設規劃及施工都將採行韌性工法,兼顧城市降溫及防災準備。人行道的透水鋪面在降雨時將水資源還給大地,提升都市保水效果,今年度台中市建設局的施政目標之一就是積極建置「會呼吸」的人行道,利用透水功能使人行道成為水撲滿,以每年完成5公里透水鋪面為目標,促使台中逐步成為「海綿城市」,降低熱島效應。

▲中央公園是調節溫度、防洪保水的都市綠廊。(圖/台中市政府建設局提供)

設置排水基礎設施,不僅止於防汛,更提供具有親水、保水、滯洪功能之公共空間,台中市著名景點秋紅谷、中央公園、坪林森林公園都是融合在市景之中的滯洪公園,承載都市綠廊、熱島減溫與生態保育等多面向功能,平時作為市民觀光遊憩的好去處,洪災發生時則能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預計於今年啟用、位於太平區和南屯區的都市防災公園,兼顧休閒空間與急難時的前進據點需求。

(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

加入 @setn 好友 #漾台中

【#直播中LIVE】準副閣揆鄭麗君「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演講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