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何差別?為何勇看見兵就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眾所周知,清朝是藉由武力建立的王朝,清軍是清朝統治天下的基本力量,其中滿族建立的八旗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過,我們在看電視劇時,常可以看到清軍中的軍服,分為胸前有寫「勇」和寫「兵」的,這又分別代表了什麼呢?其實,一字之差,待遇天差地別。

▲清朝是藉由武力建立的王朝,清軍是清朝統治天下的基本力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要解釋這個「勇」和「兵」的差別,必須從清軍的組成說起;清軍中的兵包括前期的八旗和綠營,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都是滿人組成,也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兵;綠營則是以漢人為主,順治初年,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

▲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都是滿人組成,也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兵。(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清朝中期以前,八旗和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在清朝中期和晚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經不堪重用,於是就開始招募一些地方部隊,簡稱為「鄉勇」;鄉勇在綠營之外別自成營,隨軍戰守,時稱「勇營」,從此相沿成例。但在咸豐以前,勇營額數多寡不定,武器更是良窳不一,沒有創建營製,有事招募,事後即予裁撤,不過是一種臨時性質的非正規部隊。

▲綠營以漢人為主,又稱綠旗兵。(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然而古代封建社會階級森嚴,當兵的也一樣,正規的兵瞧不上鄉勇,鄉勇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看到兵過來一般會迴避,甚至轉身就跑。所以胸前有寫「勇」和寫「兵」,待遇和階級是差很多的,只不過清朝雖將八旗兵視為子弟兵,給予旗人豁免稅賦與勞役,但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日漸頹廢,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八旗兵到清朝後期根本是寄生蟲,一點戰鬥力都沒有。

▲清朝招募一些地方部隊,簡稱為「鄉勇」。(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但鄉勇在清朝中晚期越來越重要,太平軍起義後,咸豐二年(1852) 曾國藩在原鄉勇基礎上創建營哨之制,編練了一支有獨特制度的正規軍,稱為湘勇,通稱湘軍。咸豐十一年(1861) 李鴻章遵照湘軍的營制、營規組建了淮軍。隨後其他各省也相繼招募鄉勇,仿照湘軍營制編練部隊,使勇營成為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的主力軍。經歷了一系列發展變化後,鄉勇成軍的「勇營」,最終代替了綠營兵,成為清代後期鎮壓反抗和維護統治的極為重要的武裝力量。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