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出現「新冠手臂」?醫:mRNA疫苗特有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台灣三級警戒持續,民眾除了乖乖宅在家防疫,最重要的還是等候疫苗接種。隨著相關資訊普及,大家慢慢知道施打疫苗後可能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不良反應,施打部位的皮膚反應也很常見。究竟可能出現甚麼皮膚狀況,皮膚科醫師今天要幫大家「預習」。

▲注射疫苗後的皮膚紅腫過敏反應。(圖/書田診所提供)

台灣目前的新冠疫苗涵蓋率僅約7%,隨著疫苗分批抵台,會有愈來愈多人接種。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也是常見的症狀。打完針當天或隔天,手臂出現紅腫、疼痛、壓痛的情況,就是「局部注射反應」,不同疫苗技術引發皮膚反應的比例也會不同。

書田診所就4月份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以及美國《皮膚科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AAD)收集英美兩國大規模施打AZ、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後所出現的皮膚反應做整理。

首先,英國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之間,約有62萬人接受2劑輝瑞或1劑AZ疫苗接種,安全性及有效性報告顯示,常見施打後皮膚局部副作用包括紅、腫、熱、痛、癢、瘀青、壓痛、腋下淋巴腺腫等。出現以上任何一項的發生率,在輝瑞第一劑後是71.9%,第二劑後是68.5%;AZ第一劑後則是58.7%。

蔡長祐說明,上述報告約有5到7成民眾注射後出現皮膚局部不適的反應,其中以女性及小於55歲者占多數,出現壓痛的症狀最多。這些症狀在注射1、2天後會消失,真正出現皮膚對疫苗過敏(如皮膚紅疹、灼熱感或臉部、嘴唇腫脹)的比例很低。

另外,以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所發表一篇414位施打mRNA疫苗後皮膚出現紅疹的案例分析來看,最常見的5種紅疹分別為: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局部注射處反應、蕁麻疹、麻疹樣紅疹、肢端紅痛症。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填充物注射處(例如打玻尿酸在臉上)紅腫、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等。

蔡長祐提到,若注射疫苗7到8天後手臂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又癢,就是「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又叫做「新冠手臂」,這種情形是mRNA疫苗特有的皮膚反應,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目前機轉不明,推測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過敏。

在接受第二劑疫苗注射後,「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還是可能再出現,但出現的時間較快,消退的時間也較快。出現上述皮膚反應主要以女性為主(約85~90%),或以施打莫德納疫苗者居多(約92~94%),出現這種情形並非是再打第二劑疫苗的禁忌症。

蔡長祐說明,以上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值得我們參考。

最後,蔡長祐提醒,疫情尚未停止,平日應避免出門並做好自我防護,符合疫苗接種對象條件者應儘速施打,疫苗施打後常見的皮膚局部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通常在注射數天後會消失,若持續紅腫疼痛,並出現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及嘴唇腫脹甚至蕁麻疹等情形時,請儘速就醫診斷治療。

加入 @setn 好友 #新冠肺炎最新疫情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院司委會審查國會改革相關條文修正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