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日本排核處理水!13種水產品風險高 「台灣人愛吃的魚」10月到貨

評論

這篇文章報導了日本政府排放核廢水對台灣的可能影響。專家指出,儘管日本政府聲稱淨化處理過的含氚廢水濃度低於國際標準,但由於食物鏈的累積效應,人體健康危害不容忽視。文章列舉了13種高風險水產品,包括秋刀魚等台灣人愛吃的魚種。此外,文章提到了原能會和中央氣象局合作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評估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然而,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認為核廢水最快1年內就會抵達台灣,並指出洋流除了靜止擴散外還有快速平流運動。他以日本小笠原火山爆發為例,說明快速擴展對台灣的影響。此外,他也懷疑只有部分核廢水會抵台的說法,表示受汙染海水排出的範圍可能更廣。 就該篇文章的內容而言,對於核廢水對台灣的影響,專家意見不一。雖然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認為影響最嚴重的時候在排放後的第4年,而且氚濃度都低於可測量值,但研究員吳朝榮有不同看法,認為核廢水可能更快地抵達台灣並對環境造成危害。然而,該篇文章的報導相對偏向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的見解,並未提及其他專家的意見以形成全面的討論。 對於讀者而言,這篇文章提供了有關核廢水對台灣可能的影響的訊息,但也提示了專家意見不一的情況,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來確定真正的影響。因此,讀者應該保持警覺並持續關注相關議題的發展。

這篇文章報導了日本政府排放核廢水對台灣的可能影響。專家指出,儘管日本政府聲稱淨化處理過的含氚廢水濃度低於國際標準,但由於食物鏈的累積效應,人體健康危害不容忽視。文章列舉了13種高風險水產品,包括秋刀魚等台灣人愛吃的魚種。此外,文章提到了原能會和中央氣象局合作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評估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然而,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認為核廢水最快1年內就會抵達台灣,並指出洋流除了靜止擴散外還有快速平流運動。他以日本小笠原火山爆發為例,說明快速擴展對台灣的影響。此外,他也懷疑只有部分核廢水會抵台的說法,表示受汙染海水排出的範圍可能更廣。 就該篇文章的內容而言,對於核廢水對台灣的影響,專家意見不一。雖然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認為影響最嚴重的時候在排放後的第4年,而且氚濃度都低於可測量值,但研究員吳朝榮有不同看法,認為核廢水可能更快地抵達台灣並對環境造成危害。然而,該篇文章的報導相對偏向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的見解,並未提及其他專家的意見以形成全面的討論。 對於讀者而言,這篇文章提供了有關核廢水對台灣可能的影響的訊息,但也提示了專家意見不一的情況,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來確定真正的影響。因此,讀者應該保持警覺並持續關注相關議題的發展。

問答

Q1:專家認為,經過食物鏈的累積後,核廢水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最主要發生在哪個物種? a) 香蕉蝦 b) 鯊魚 c) 日本海藻 d) 馬鈴薯 正確答案:c) 日本海藻 Q2:以下哪一項不是日本13種高風險水產品? a) 鯖魚 b) 牡蠣 c) 青甘 d) 西瓜 正確答案:d) 西瓜 Q3:吳朝榮認為洋流除了靜止的擴散作用外,還有什麼更快速更複雜的平流運動? a) 颱風 b) 漏油事故 c) 火山爆發 d) 海嘯 正確答案:c) 火山爆發

Q1:專家認為,經過食物鏈的累積後,核廢水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最主要發生在哪個物種? a) 香蕉蝦 b) 鯊魚 c) 日本海藻 d) 馬鈴薯 正確答案:c) 日本海藻 Q2:以下哪一項不是日本13種高風險水產品? a) 鯖魚 b) 牡蠣 c) 青甘 d) 西瓜 正確答案:d) 西瓜 Q3:吳朝榮認為洋流除了靜止的擴散作用外,還有什麼更快速更複雜的平流運動? a) 颱風 b) 漏油事故 c) 火山爆發 d) 海嘯 正確答案:c) 火山爆發

圖、文/CTWANT

含氚廢水恐汙染海洋生態,其中台灣人傳統捕撈的秋刀魚漁場在福島核電廠附近,且最快10月即將抵台,特別引發關注。(圖/CTWANT合成)

▲含氚廢水恐汙染海洋生態,其中台灣人傳統捕撈的秋刀魚漁場在福島核電廠附近,且最快10月即將抵台,特別引發關注。(圖/CTWANT合成)

雖然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淨化處理過的含氚廢水,濃度遠低於國際標準,但專家認為經過食物鏈的累積後,最終進入人體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不可小覷,專家也開會分析出日本13種高風險水產品,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其中秋刀魚漁場僅距離福島核電廠700公里,且是台灣人愛吃的魚種,在核廢水入海後,10月將有一波漁獲抵台,因此格外引發關注,漁業署表示屆時檢驗無異後才會讓漁船卸貨。

為了評估日本排放核廢水對台灣的影響,原能會和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利用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周遭海域的擴散情況,認為影響台灣的最大值,是在排放後的第4年,且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

​但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最快1年內核廢水就會抵達台灣,因為洋流並非只有靜止的擴散作用,還有更快速更複雜的平流運動,就像一滴墨水在湖中及河川裡的擴展速度並不相同,他以2021年日本小笠原火山爆發為例,火山浮石在短短3個月後就嚴重危害台灣的海岸生態與港口漁船。

此外,吳朝榮也不覺得只有「小部分」核廢水抵台,他表示,受汙染海水排出後會與大量海水混合,稀釋後濃度應非常微弱,但最怕生物累積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汙染物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遠洋漁業的經濟魚種,最終進到人體內,建議台灣應該要更全面、更頻繁的加強漁獲監測檢驗。

原能會表示,目前與農業部、衛福部、海委會持續監控我國海域與北太平洋公海海域,今年海域輻射監測強化措施包括:擴大海域海水監測點位至107點、強化沿近海漁產檢測量至3,000 件、強化北太平洋公海漁場採樣檢測量至120件、增加日本進口水產食品與藻類抽樣及氚檢測至100件、持續沿岸生態樣本採樣與氚檢測144件。

雖然原能會依據洋流預估含氚廢水4年後才會抵台,但專家以2021年日本火山浮石3個月危害台灣海岸生態為例,認為最快1年就會發生。(圖/民眾提供)

▲雖然原能會依據洋流預估含氚廢水4年後才會抵台,但專家以2021年日本火山浮石3個月危害台灣海岸生態為例,認為最快1年就會發生。(圖/民眾提供)

食藥署則表示,從去年第四季迄今已抽驗52件日本水產品,建立生物氚背景值,皆無異常,所以「暫時不改變對日本進口食品的管制措施」。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食藥署111年委託台灣大學執行計畫,並召開專家會議,建議對13種高風險水產品進行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共13種,依水產品「有季節性」,先檢驗鯖魚、秋刀魚、海鰻、牡蠣、扇貝、鮭魚、章魚、海藻等8類水產品,目前皆無異常,預計今、明年各檢驗100件。

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秋刀魚,因為台灣遠洋捕撈秋刀魚的傳統作業漁場,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僅有700公里,在核廢水排放後,此漁場將受衝擊,影響台灣漁民權益。台灣區遠洋魷魚暨秋刀魚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皇誠表示,日本311震災後,台灣針對遠洋漁獲的輻射抽檢,都沒有問題,今年漁業界已開始在北太平洋捕撈秋刀魚,在核廢水排放前,已有漁獲抵台,接下來最快10月,最慢必須在11月下旬結束作業返台;漁船返台後,漁業署派員抽檢輻射值,大約1天至2天結果出爐,確認沒問題,才能卸貨。

漁業署說,9月9日起會安排水試所的試驗船到北太平洋區域採集魚體和水,水產品到上市前會經過完整檢驗,可讓消費者放心,目前未規畫逐批檢驗,過去檢測秋刀魚是50件以下,接下來會增加到80件。陳皇誠認為,雖然漁業署認為台灣漁獲應該不受核廢水影響,但就怕「萬一」,希望漁業署能有明確的補償措施,保障消費者及漁業界權益。

延伸閱讀

CTWANT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