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3D列印口顎彌補物 助患者重拾自信!盼提升人體適應性幫助病友

記者黃大衛、蕭元媚、林文富/高雄報導

臺灣每年約有1萬人罹患口腔癌,患者在對抗病魔的同時,也面臨術後臉部損傷、口語、進食功能出現障礙的問題。工研院與高雄榮總醫院共同發表,全國首創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透過高科技材料,有效幫助更多患者重回生活軌道。

口腔癌治療以切除病灶為主,但術後容易產生臉部歪斜和咀嚼功能出狀況,手術後的外貌和生活都容易受到影響。

社福機構社工陳宣瑋:「身體形象的改變,然後口語表達的不方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的不方便,他們因為顏面外觀的改變,經常面對就是一些異樣眼光跟一些不友善的對待。」

但現在有新技術能夠幫助病友重建自信,工研院和高雄榮總經過臨床試驗,發表全國首創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的技術。

高雄榮總副院長陳垚生:「我們總共有9位的病人,接受這個就是3D列印金屬的這個填充物,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夠開始可以咀嚼、吞嚥東西。」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那金屬的3D列印,一般來講就會跟雷射的使用就會結合在一起,所以這是一個很高端的技術。」 

透過重建,改善口腔癌病人的容貌與咀嚼功能,只是這項技術也有限制。

高雄榮總醫師陳竣峰:「之前有手術過,或者是之前有做過放射線,或者是化學治療的患者,或者是病患的骨質比較少,或者是他的破損的範圍比較大的時候,那時候就不適合。」

雖然不是每個病友都適合,但在這樣的療法無疑是醫學上的一大突破,未來將會朝提升人體適應性做研究,期盼未來能擴大使用,造福更多顏面受創的病友。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