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考上好學校、遇見對的人、賺大錢。」這些願望被寫在手寫紙條上,密密麻麻地釘在一間北京豐台區昏暗的算命酒吧門口,似乎也反映著進門喝酒解憂年輕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

▲神祕學在中國仍處於政治敏感區域。(圖/翻攝自Pixabay)
這家名為「One As All」的酒吧,正是中國各大城市近年興起的「算命酒吧」熱潮之一。酒吧隱身於一棟商辦大樓的12樓,一杯酒的起價價格是象徵著吉利的數字88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59元),還結合道教的「求籤」體驗,讓顧客在俯瞰北京夜景的同時,也能抽一支籤尋找未來方向。
Z世代命理師
年僅20歲的鄧德瑞(Derrex Deng,音譯)是這家酒吧的駐場求籤師。他身戴玉飾、擁有塗著黑白貓圖案的閃亮美甲,打扮時髦,是標準的Z世代。他說,自己三、四歲時就能「看到靈」,「我說話直接又準確,所以大家都相信我說的話。」
客人只需在心中默念問題,再從籤筒中抽出一支木籤,每支籤上刻有數字與詩句,鄧德瑞則負責解讀。當有人問起如何改善與海外親戚的溝通時,他的建議也很「Z世代」,回答道「多用表情符號就對了。」
經濟愈差 愈多人轉向「玄學」?
戀愛和工作的煩惱在世界各地都不陌生,但當中國經濟增長趨緩、年輕人對未來感到不確定,「玄學」再度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據《衛報》1日報導,像是騰訊投資的占星App「Cece」至今已被下載超過1億次,這波風潮也被冠上新名詞「靈性經濟」。
報導中指出,有微博用戶寫道:「幾年前,幾乎沒人信玄學或算命,但這兩年,信的人真的多了起來。」33歲的酒吧共同創辦人馬旭(Ma Xu,音譯)也說:「喝酒跟玄學其實有點像,尤其在這種高壓社會裡,它們都能讓人找到宣洩出口。」
身為道教信徒的馬旭表示,自己開酒吧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累積陰德,「我想開一間能讓人開心的地方,也許來世會有好報。」儘管在經濟低迷的時刻開酒吧似乎有點逆勢操作,馬旭卻不這麼認為:「現在經濟差,大家也許無法出國旅遊,但還是可以來喝杯酒、聊一整晚。」他也補充,身為道士,他對賺大錢沒那麼執著。
29歲的董博雅(Dong Boya,音譯)從事公關工作,以前也常去廟裡求籤,她覺得現在能邊喝酒邊求籤,讓整個過程變得更有趣。這天她和朋友們帶著關於「愛情與財富」的問題來到酒吧,但他們都坦言,在北京要找到真愛、賺大錢都不容易。

▲當中國經濟增長趨緩,年輕人對未來感到不確定,「玄學」再度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圖/翻攝自Pixabay)
中式命理更對味?
求籤只是中國傳統命理術的一種,隨著城市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升高,中式命理再次流行起來。雖然西式占卜如塔羅牌也受到部分歡迎,但不少人更偏好有文化共鳴的本土方式。37歲的寧寧(Ning Ning)就說:「塔羅是從國外來的,我多少有些懷疑。」她表示自己比較相信道教或佛教的命理。
靈性信仰 在中國依然是條敏感紅線
消費趨勢分析師江雅玲(Yaling Jiang,音譯)指出,中式命理的再興起,其實也與年輕世代的文化自信提升有關。近幾個月,從Labubu、DeepSeek等中國品牌登上國際舞台,到改編神話的動畫電影《哪吒2》刷新中國票房紀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正快速增長。
不過,神祕學在中國仍處於政治敏感區域。中國共產黨奉行無神論,對於被認為是「迷信」的行為經常加以打擊。官媒報導,自2018年以來,已有近300人因涉及靈修活動被「依法處理」,有些人甚至被判刑長達17年。即使如此,道教、佛教或其他靈性信仰在民間仍相當普遍,向神明或祖先祈福求平安依然是許多家庭的日常。馬旭也表示,他很清楚政府的「紅線」,因此酒吧不會收取求籤費用,也會提醒顧客「別迷信」。他說:「信仰和迷信有本質上的不同。」
靈性經濟成刺激消費的新契機?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之際,「算命酒吧」這類結合消費與靈性的新形態,或許正好補上政府急欲刺激內需的空缺。消費者信心正處於歷史低點,出口作為傳統成長動力也面臨美中貿易戰壓力,政府積極尋找任何能帶動消費的新模式。江雅玲分析:「只要最終結果是促進消費,我不認為政府會有太大反彈。」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喝杯酒、抽支籤,或許是另一種「療癒經濟」的新解法。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