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且「代謝異常型正常體重族群」是更危險的族群。(示意圖/)
一般認為,肥胖者較易有脂肪肝,醫師張家銘表示,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且「代謝異常型正常體重族群」才是更危險的族群!這類人常見特徵是肌肉量低、內臟脂肪高、久坐、三餐不定、睡眠不足,雖然外表顯瘦,但代謝系統早已亮紅燈。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眾多研究指出,讓肝臟出問題的,已經不是體重或酒精,而是人體整個代謝系統出現錯亂,被稱為「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
肚子變大人變累 是肝臟在求救!不只是胖
他表示,當人肚子越來越大、人越來越累,這不只是「胖」的問題,而是肝臟在求救。肝已承擔著過多的糖分、油脂、壓力與熬夜,把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因此堆積脂肪,且這是一場被忽略的代謝風暴。
張家銘表示,脂肪肝最令人擔心的是,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可能只是稍微疲倦、右上腹悶悶的,或肝功能輕微上升。很多人以為只是「肝比較胖」。事實上,這正是調整生活的最佳時機,因為之後將出現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高血壓,引發慢性發炎,逐步走向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與肝癌。
他表示,「代謝異常型正常體重族群」(Metabolically Unhealthy Normal Weight, MUNW)才是更危險的族群!這類人常見特徵是肌肉量低、內臟脂肪高、久坐、三餐不定、睡眠不足,雖然外表顯瘦,但代謝系統早已亮紅燈。
他表示,不要用體重去判斷肝的健康,而是要看生活方式能否支持代謝平衡。當脂肪在肝臟堆積太多,免疫系統就像遇到入侵者,會釋放大量的促發炎細胞激素,試圖「清理異常脂肪」。於是,就演變成傷害肝細胞的慢性戰爭。
張家銘提供逆轉脂肪肝的方式:
1. 吃飯時先菜後飯 。
2. 每天站起來多走10分鐘。
3. 少喝含糖飲料,換成水或無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