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和尚雖然吃素,但主食是大量澱粉,又缺乏勞動,長年下來容易變胖。(圖/翻攝百度百科)
不少民眾對佛教僧侶有一種固定印象:身形圓潤、臉頰豐滿,與傳統認為的「清心寡慾、清粥小菜」形象似乎有所出入。即使他們每天茹素、誦經、打坐,仍有不少人身形發福,引發外界好奇:「吃素為何還會胖?」
僧人肥胖率高 研究揭供養文化是主因
根據《TIME》報導,泰國衛生單位一項針對全國僧侶健康的研究指出,有超過40%的僧侶患有肥胖問題,另有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風險。學者分析,導致體重失控的主因之一,正是寺院長期以來的「供養文化」。
由於佛教教義強調不拒供、不擇食,僧侶多半不會對信眾供養的食物挑三揀四,無論是高油炸物、含糖飲料或高熱量甜品,只要送到寺中便會「慈悲收下」。而長期食用這類高熱量飲食,加上現代寺廟生活勞動減少、運動不足,自然導致身材逐漸橫向發展。

▲泰國是亞洲第二胖的國家,僅次於馬來西亞,有40%僧侶有肥胖問題。(圖/翻攝百度百科)
素食也會胖?研究:高碳飲食+少運動是關鍵
除了供養文化,僧侶本身的飲食結構也是重要因素。根據《亞太臨床營養期刊》一篇針對韓國佛教僧侶的研究指出,雖然他們不食用肉類,僅靠豆製品、米飯與蔬菜補足營養,但由於攝取碳水化合物比例過高,仍可能導致脂肪堆積。研究顯示,這些僧人的平均BMI值高於一般人,顯示素食若未經妥善規劃,也可能造成肥胖風險。
再加上現代寺廟多已生活便利,不再需早起挑水、出外化緣,僧人多數以誦經、靜坐為日常活動,身體活動量大幅減少,導致能量攝取遠大於消耗,是「吃素也會胖」的真實寫照。

▲寺廟食堂大鍋飯,即使沒有大魚大肉,白飯吃到飽不胖也難。(圖/翻攝百度百科)
現代寺院也求轉型 推健康素食與減重行動
面對健康風險升高,不少佛教寺院已開始推動健康飲食轉型。例如有寺院引進現代營養理念,強調低油、低鹽、低糖的飲食原則,並鼓勵適度運動、體重控制,兼顧佛教飲食清淨原則與身體健康。此外,也開始與信眾宣導供養蔬果、堅果與五穀雜糧等「清淡養生」食品,逐步改善傳統供品高熱量問題。

▲不少寺廟引進先進烹調設備,精準控制飲食熱量。(圖/翻攝百度百科)
食物不只是營養,更是修行的延伸
儘管飲食與體態有其現實因素,但佛教徒之所以堅守素食,並非僅為健康,而是體現慈悲、尊重生命的精神修行。在佛教觀念中,食物不只滋養肉體,更是修行的一環。許多寺院仍嚴守「不食葷腥、不吃蛋、不使用刺激性蔥蒜」等原則,以求達到心靈的清淨與平和。佛教僧侶追求的從來不是外表體態,而是透過飲食節制與內心修行的平衡,達到身心的合一與道心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