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李思賢表示,空腹血糖即使在安全範圍內,但若有胰島素阻抗,未來仍可能罹患糖尿病。(示意圖/Pixabay)
提及糖尿病,一般人會想到空腹血糖過高,若在安全範圍內即無問題。醫師李思賢表示,其實不然!在糖尿病發生之前十幾年,身體就已處於「胰島素阻抗」。一種檢測方法為,受試者喝下100克葡萄糖(高於常規耐糖測驗),然後在0、30、60、120 和180分鐘,抽血量測血糖與胰島素的變化曲線。此舉可了解一個人是否為了維持血糖數值穩定,需要分泌過量胰島素,這正是胰島素阻抗的早期訊號。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其臉書表示,早在半世紀前就能發現,糖尿病發生前的十幾年,身體其實已經在對抗血糖的壓力,亦即胰島素阻抗。當時病理學家Joseph Kraft發現,許多看似「正常」的受試者,其實胰島素早已反應異常,只是人們還未發現。
Kraft Test 是一種不常見的檢查,作法不同於一般喝葡萄糖水的檢測。它讓受試者喝下100克葡萄糖,然後在 0、30、60、120 和 180 分鐘分別抽血,去量測「血糖與胰島素的變化曲線」。檢查目的不是只看血糖數值,而是要判斷受試者為了維持血糖數值,是否要動用過量的胰島素。這就像是身體為了維持表面上的穩定,在背後不斷加班付出代價。這正是胰島素阻抗的早期訊號。
空腹血糖正常者 75%已有胰島素阻抗
李思賢表示,這檢測根據這些曲線分出5種型態:
Pattern I 是理想狀況,胰島素在飯後一小時達到高峰,2小時內就會下降至正常。
Pattern II 與 III 顯示胰島素反應延遲、濃度過高,甚至持續不降,是最常見的胰島素阻抗型。
Pattern IV 與 V 則是胰島素分泌功能低落的表現,多出現在糖尿病後期或第一型糖尿病者身上。
他表示,最令人震驚的是,在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皆正常的人中,有超過 75% 的人已落入 Pattern II 或 III,但因血糖仍正常,導致人完全未察覺。
胰島素阻抗在糖尿病確診前10多年 就已悄悄出現
李思賢表示,由於胰島素阻抗有時只會在進食後才表現出來,而空腹狀態的胰島素值,未必能看出端倪,但胰島素阻抗是糖尿病確診前的10年,甚至20年前就會悄悄出現的代謝失衡。
「絕大多數的心梗、中風,不是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而是發生在那些血糖「看來正常」者!」他表示,若人只等到血糖爆表才來處理,就已錯過了黃金介入期。
他表示,民眾若能提早發現、提早介入,就有機會逆轉整條代謝崩壞的路。這不只是預防糖尿病,更是為了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腦中風、心梗,甚至是退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