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罷免聲量 「同意」大於「不同意」 藍營三人討論度破百萬

圖、文/時局編輯群

2025年「大罷免」議題引爆社群,預計在7月26日進行投票,更是成為近日觀測政治風向與民間動員力的重要指標事件。根據《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網路聲量觀察站統整資料,自1月1日至7月9日「大罷免」累計聲量逾200萬則,「同意罷免」占六成,與不同意聲量差距達42萬。

其中,徐巧芯、傅崐萁、王鴻薇三人聲量則全數破百萬,超高聲量顯示國會亂象已經升溫成全國性,更是這幾位政治人物的網路輿論壓力測試。《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網路聲量觀察站將解析這場罷免風暴的聲量走勢、人物焦點與討論內容,為你拆解大罷免行動的聲量關鍵!

「同意罷免」占六成,長期穩定領先「不同意罷免」

「大罷免」可以說是近半年全台社群的政治主軸,聲量累計突破213萬則,其中「同意罷免」占六成,達128萬則,明顯超越「不同意罷免」的85萬則,雙方差距逾42萬則,幾乎高達50%的差距,也呼應支持罷免的聲量,幾乎佔據在監測期間至少5個月的領先狀況。

這場罷免行動的討論熱度,來自長期累積的政治不滿,包含國會黑箱作業、法案粗暴通過、權力傲慢等結構性問題,最終在社群中引爆。像「大罷免大成功」「726投同意」「拒絕背叛」等標語,已經凝聚出鮮明的民間情緒與行動目標,罷免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必要選項,是用來反制國會失能及獨大的重要運動。

從時間軸來看,支持罷免的聲量自4月起便穩定增長,當月即達21萬則,6月再創新高至近35萬則。反對方的聲量則集中在6月以後才出現追趕,節奏已經落後一大步。到了7月初,即使雙方討論稍有回落,「同意罷免」仍占上風。這段趨勢說明,罷免支持方透過「前半場」的領先優勢,在社群上掌握話語主導權,行動組織與輿論節奏更為成熟,反對方多數仍處於被動回應狀態。

徐巧芯、傅崐萁、王鴻薇聲量破百萬,成為罷免風暴焦點人物

如果我們只查跟「同意罷免」與「不同意罷免」的相關關鍵字,那聲量總和約為213萬,反映的主要是針對罷免議題本身的表態討論;然而在個別聲量排行中,單一政治人物的聲量涵蓋其他爭議事件、發言與媒體曝光,都成為影響社群支持或反對罷免的重要素材與數據指標,接著就讓我們看看個別政治人物的排行榜,以及他們被討論的話題到底是什麼。

在「大罷免」相關的被罷免對象中,徐巧芯、傅崐萁、王鴻薇三人聲量全數破百萬,顯示爭議行為已躍升為輿論批判核心。

TOP1. 徐巧芯 |2,237,052

聲量居冠的徐巧芯爭議舉動多,如與民進黨立委李坤城爆發爭執時比中指、於審理總預算時對著直播大罵髒話等,社群對她的態度兩極,批評者指出她在預算審查中刪減潛艦國造等重要項目,令人注目的發言與政治動作,以及自帶流量的體質,讓她受到最多的社群討論。

TOP2. 傅崐萁|2,071,939

傅崐萁爭議集中於他主導推動國會擴權法案、對憲法裁定表達不尊,加上長期被質疑政治投機、權力傲慢,作為國民黨的黨鞭,更是集中了社群不滿並催化罷免能量。

TOP3. 王鴻薇|1,149,059

排名第三的王鴻薇,在國會最著名的爭議為提案刪除 2 億元消防員頭盔等裝備的預算,理由是質疑賴清德政府在替「為未來戰爭災害做準備」,此外也常以常以戲謔口吻攻擊民間行動,也曾嗆民眾「你怎麼那麼無恥」並與藍白聯手通過諸多爭議條文,因此在聲量與反感度上同時衝高。

前三名立委合計聲量,就已經超過500萬則,網路對他們的評語常見有「國會亂源該下台」「不分區搞亂區」「刪我們的預算,憑什麼代表我們?」等句式,反映此次罷免行動對於「國會」具體運作上的不滿與憤怒。

羅智強、葉元之、李彥秀進榜,罷免聲量次高梯隊浮現

除了聲量破百萬的三位核心人物外,罷免行動也擴散至其他多位爭議立委。

TOP4. 羅智強| 950,916 

羅智強聲量來源多集中於強硬支持國會擴權與多次發文猛烈抨擊「民進黨是51個錦衣衛」等失控言論,他在立法院衝突期間,數度公開質疑公民行動正當性,羅智強更嗆「我53%選上!54%罷免我就閉嘴!」作為國民黨網路戰力的重要指標,在社群上也是罷免方的重點對象,雙方的來往不斷將聲量繼續推高。

TOP5. 葉元之|587,770

社群對葉元之的印象集中於「浮誇問政」與「配合黨意」,尤其在預算凍結與質詢過程中多次展現媒體取向表演,被民進黨點名為「通告立委」,到市場掃街遭阿北嗆聲、被拒握手後,回應「唉唷好怕喔」也引爆爭議,政論節目上的表現與發言也經常成為社群話題,因此擠進前五名。

TOP6. 李彥秀|473,878

李彥秀在此次國會改革法案中,不僅參與爭議條文的投票,更多次發表貶抑公民罷免行動的言論,曾形容罷免是「民進黨輸不起」。此說法引發社群反感,被網友批評是否定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

這三位立委的罷免聲量並非來自單一事件,而是因長期政治風格與具體投票行為所累積的反感情緒所致。網路留言如「阿罷之」「繳稅不是要養勾結共產黨的立委」頻繁出現,每位立委的言行責任也都成為討論重心。

洪孟楷、賴士葆、羅廷瑋、林沛祥列末段,罷免聲量擴及更多藍營立委

TOP7. 洪孟楷| 295,748

身為藍營黨團幹部之一,社群批評洪孟楷當選後多次違背主流民意,僅服從黨意,甚至支持刪減打詐預算,被網友批評「剝奪民眾求助與追回積蓄的機會,形同騙票集團首腦」,是中壯世代罷免聲量明顯升高的案例。

TOP8. 賴士葆| 275,536

2021年時,中國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江啟臣等人都提案凍結「潛艦國造」預算,賴士葆也跟進提案凍結 30 億元,且賴士葆更在個人看板放上刪除戰機預算作為政績,並且凍結潛艦、空軍裝備,遭網友痛批不顧國軍生命安全。同時也因曾嗆「就算平權法案通過,國民黨以後也會全部改回來」被批評是缺乏性別平等意識、沒有進步觀念。

TOP9. 羅廷瑋| 214,440 

羅廷瑋作為年輕新科立委,原本在形象上相對清新,卻因多次配合黨團投票並缺乏明確個人立場,被網友形容為「沒有獨立判斷的表決機器」,其中「本來不該出現在這個名單」的評語反映社群對其「辜負年輕世代期待」的落差失望。

TOP10 林沛祥| 213,983

林沛祥稱呼罷免團是「社會邊緣人」,並且以「Top 1%」自誇身分,在監測期間的後段爆發輿論譁然,留言中出現「巨嬰立委」「自己把罷免票催出來」等批評語句,更有網友針對林沛祥口誤事件表示「如果林沛祥自己不尷尬,尷尬的是2024年投票給他的9萬多人」。

這四人被罷免的原因已不只是政治動員,而是社群對政治人物「信任落差」的清算。有網友直指「人民的公僕如此傲慢」、「現在作為都背離民意」這些評論,其實都是在提醒,誰輕忽民意、誰就難逃代價。

726罷免投票倒數:這不只是選區戰,更是台灣民主的壓力大考!

整體討論中,「同意罷免」聲量長期占上風,不論討論規模或核心人物,支持罷免的聲浪都明顯壓倒反對方,罷免對象的聲量與批評程度遠高於他們自身的政治辯護或反擊空間。這不僅反映特定政治人物的高度爭議性,也顯示罷免支持方多點開花的威力,難以用單一位政治人物的回覆就獲得翻轉。

這樣的數據現象進一步凸顯,罷免案早已超越單純的選區事件,立委的個人形象、長期爭議與政治風格,早就成為全國性社群輿論的焦點。許多討論不只是表態支持或反對罷免,甚至已經形成集體檢驗政治人物行為責任的行動。

在社群討論的邏輯中,726罷免投票是民眾透過罷免議題集體質問:國會究竟是代表了民意,還是背叛了民意?大罷免是一場即將到來的選舉,更是台灣權力分立的壓力測試,台灣民主在高張力的社會或網路氛圍下,究竟會如何發展,不只刻寫在那張選票裡,也同時記錄在社群聲量的數據當中。

本次聲量統計由《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平台提供,資料來源為潮網科技所開發之Creator sonar文字輿情模組。本次分析涵蓋的時間範圍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9日。分析涵蓋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PTT、Dcard 等主流社群平台,透過語意辨識與資料演算技術,整理特定期間內與關鍵詞相關之公開討論總量。

聲量指數計算方式如下:

聲量數 = 相關文章數 × 1 + 相關文章留言數 × 1

定義說明:

相關文章:標題或內文出現關鍵詞之貼文、新聞、討論串

相關文章留言:文章標題出現關鍵詞之文章下所有留言;如平台文章無標題,則以內文前 30 字作為標題判準。如果關鍵詞僅出現在文章而非標題,則僅記也有提及關鍵詞的留言。

外稿
#大罷免決戰726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