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全台熱炸2/女子中「陰招」待冷氣房竟休克 2種熱加倍!最危險時間出爐

圖、文/CTWANT

天氣熱烘烘,無論是到海邊戲水、或待冷氣房避暑,都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血管收縮劇烈影響健康。(示意圖/方萬民攝)

▲天氣熱烘烘,無論是到海邊戲水、或待冷氣房避暑,都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血管收縮劇烈影響健康。(示意圖/方萬民攝)

一名中年女子到北海岸遊玩,在海鮮餐廳吹著冷氣大啖美食時卻突然休克,原來是室內外溫差過大,造成血管急遽收縮所致。另外,專家告訴CTWANT,雖然大熱天24小時都要預防中暑,但最危險的時間點莫過於下午1~2點,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可怕。

鄒瑋倫中醫師透露,上述女子年齡大約60歲左右,身形雖較為瘦弱,但一向健康,七月初女子到貢寮遊玩,天氣酷熱於是「躲」進餐廳吃飯,沒想到女子突然昏倒、翻白眼,幸好緊急送醫後恢復健康。

「應該是溫差太大!一般在很熱的環境,人體的血管是舒張的,要散熱;但是瞬間到一個很冷的地方,血管會瞬間收縮,如果心臟不是那麼強大的時候,就可能沒辦法轉換的很好,所以會導致昏到、休克。」鄒瑋倫說,相反來說,如果平常長時間吹冷氣,身體血液循環就會逐漸變慢,但室外氣溫高又會促使血流加快,就會造成體內循環跟不上夏天的快節奏,讓體質變得虛寒濕冷,陷入惡性循環。

國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玠宇曾受訪表示,雖然沒有研究特別提到差幾度會提高風險,不過一般會建議最好不要超過5至10度,尤其心臟病一發作往往難以搶救,建議有心臟病家族史,無論運動或平時,若出現暈眩、暈厥後甦醒、冒冷汗、胸痛等症狀,最好就醫檢查。

中醫師王大元說,中暑分為「陽暑」跟「陰暑」,陽暑是因為在大太陽底下,體溫調節中樞當機,排汗和小便異常減少因此使得熱氣蓄積體內;陰暑是使用錯誤的降溫方法,如吹冷氣,瞬間降溫會讓體表汗腺收縮,汗水無法排出,體內無法有效散熱,因而出現頭痛、頭暈、噁心想吐或肩頸僵硬等問題。

鄒瑋倫說,現在天氣實在太熱,她建議多穿機能性服飾,例如吸濕排汗、涼感材質等,可以讓體內熱氣容易散去,比較能減少溫差過大的問題。王大元建議在冷氣房內穿著外套或戴帽,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同時要多補充水分。

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中醫師認為一般健康的人吃冰絕對沒問題,但建議最好在戶外食用,氣血暢旺就不會有不良影響。(示意圖/CTWANT資料照)

▲中醫師認為一般健康的人吃冰絕對沒問題,但建議最好在戶外食用,氣血暢旺就不會有不良影響。(示意圖/CTWANT資料照)

鄒瑋倫說,夏天容易流汗,依中醫理論,流過多的汗會傷心耗氣,所以夏季養生一般都以「養心和胃」為主。「過多的情緒表露都是由心而出,再加上暑氣傷心,所以這時情緒要收,不要起伏太大,先讓子彈先飛一下。」飲食則以天然爲主,不要過多烹調,可以增加一點酸甜辛香去刺激食欲,或是苦性食物也不錯,因為中醫認為「苦才能入心」。

此外,如果感到倦怠乏力,可多吃櫛瓜、小掛菜、四神湯,具有清暑益氣功效;洋蔥、咖喱則能喚醒腸胃淋巴代謝功能,可以緩解持續昏眩、頭痛,不必一直吃止痛藥、刮痧;如果皮膚長疹子、易被蚊蟲叮咬,可以多吃空心菜、黃豆芽,有助排出體內濕氣。

至於吃冰消暑,鄒瑋倫覺得沒問題,但前提要在無空調的環境下吃冰。「如果吃冰後會頭痛、生理痛、筋骨痠痛,那的確不適合吃冰,但若是身體健康,吃冰的確沒有甚麼禁忌,關鍵在於地點跟時間,例如不要在冷氣房中吃冰,而是到戶外空氣流通的地方吃冰,而且最好在早上11點到傍晚的時間,這時候全身氣血暢旺,吃冰就不會影響健康。」

延伸閱讀

外稿
#休克

【#直播中LIVE】罷前黃金週 !護國大遶境「大安文山」集結出發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神隱多日「周台英現身了」親上火線談台師大女足隊抽血爭議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