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一名5歲男童因長期沉迷電子產品,視力在短短一年間急劇惡化,甚至出現黑眼珠縮小、眼白比例異常增加的情況,經檢查後確診高度近視合併散光與弱視傾向,醫師直言「恢復的可能性很低」。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自疫情居家期間,男童小明養成每日3至4小時使用平板與手機遊戲的習慣,即使生活恢復正常也未改變。半年後,母親與幼稚園老師陸續發現孩子的眼睛異樣,帶往醫院檢查才得知度數已達600度。醫師解釋,過早長時間近距離盯著螢幕,會對處於發育期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增加日後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的風險。
另一名個案來自5歲的軍軍,他在暑假結束後被父母帶來就診。家人原以為他只是偶爾斜視或揉眼的壞習慣,卻發現其中一眼在平視時黑眼珠明顯縮小,向上看時甚至出現「鬥雞眼」。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的眼球肌肉已嚴重變形,導致固定性斜視,視力損傷無法逆轉。
軍軍的病因同樣來自長期不健康的用眼模式。他的父母本身是重度手機使用者,常沉迷遊戲與短影片,缺乏與孩子互動。3、4歲時,軍軍還能自己玩玩具,但隨著年齡增長,他更希望參與父母的活動。有一次被安置在父親身旁觀看遊戲直播,一看就是一小時以上,從此對螢幕產生高度興趣。之後他幾乎隨時能拿到父母手機,從觀看到親自操作遊戲,最後甚至獲得專屬手機,完全取代了以往的塑膠玩具、戶外活動與動畫片。短短一年,他便因遊戲成癮導致視力與眼位嚴重受損。
醫師提醒,幼兒的視力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眼部肌肉、神經與視網膜都對長時間螢幕刺激極為敏感,容易造成乾澀、疲勞,進一步演變為近視、散光甚至眼球結構變形。電子遊戲雖有娛樂效果,但單一的感官刺激不利於智力與大腦多區域的協調發展,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學習與反應能力。
專家指出,過度依賴電子產品還會改變孩子的社交行為與家庭互動模式。螢幕形成的心理隔閡,使孩子錯過與同齡人自然交流、與家人共享時光的機會,增加性格孤僻的風險。
眼科與育兒專業均建議,家長應避免將手機、平板視為安撫工具,並以身作則減少自身的螢幕時間。同時,為孩子建立明確的電子產品使用規範,限制時間與內容,每天安排充足的戶外活動與集體遊戲,促進眼睛與全身健康發育。即使生活繁忙,也可利用睡前的故事時間或傾聽孩子在學校的經歷,維繫親子關係並補足情感需求,減少孩子對螢幕依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