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全國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指出,美國加徵 20% 對等關稅將對台灣出口形成實質壓力測試,商總呼籲以「國家隊」模式開拓歐盟、東協、中東等新興市場。(圖/萬海提供)
美國政府近期宣布,對台灣進口產品加徵20%的「對等關稅」,且部分品項將採疊加計算方式,實際稅負可能高達原稅率的數倍。此舉不僅衝擊台灣出口產業的訂單與利潤,更可能透過供應鏈效應擴散至就業市場與民生經濟。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昨12日公開表示,這波衝擊對高度外銷依存的台灣經濟而言,是一場必須立即應對的「實質性壓力測試」。商總經過多次與會員業者、產業公協會及外貿專家討論後,正式向政府提出四項具體建議,盼政府與產業攜手,以戰略眼光面對國際經貿格局的急遽變化。
關稅衝擊:中小企業首當其衝
許舒博指出,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佔全體企業比例超過九成,出口市場對許多製造及加工業者而言是生存基礎。美國長年為台灣前三大出口市場之一,許多中小企業透過美國市場穩定接單,支撐公司營運與員工就業。然而,在加徵20%對等關稅後,不少產品的美國進口成本將大幅提高,進口商可能轉單至關稅負擔較低的其他國家,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直接受損。
更嚴峻的是,美國部分關稅採「疊加計算」模式,例如原本已適用10%關稅的品項,再加徵20%對等關稅後,並非單純加總為30%,而是先在原價基礎上加徵10%,再對加成後價格再課徵20%。換言之,實際關稅負擔將高於30%,對低毛利、高成本壓力的產業而言,影響更為致命。
「這不只是出口訂單的問題,而是產業生態、就業穩定與國家經濟安全的全方位挑戰,」許舒博強調,「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從短期紓困到長期轉型的完整方案,而不是單點式的補貼。」
四大建議措施 短中長期並進
商總提出的四大建議,針對市場多元化、外銷推廣、匯率穩定與社會安全網等面向,同時兼顧短期止血與長期結構調整。
一、以「國家隊」模式迎戰,集中資源拓展新市場
面對美國市場可能的大幅流失,建議政府以產業別區分衝擊程度,成立跨部會、跨產業的出口「國家隊」。由經濟部、外貿協會、產業公協會共同牽頭,協助業者鎖定歐盟、東協、中東、南美等具潛力市場,並透過談判爭取關稅減免或自由貿易協定(FTA)優惠,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二、擴大國際會展規模,建立買家直接採購平台
商總建議,政府應擴辦具有國際指標性的產業展覽與專業採購洽談會,並提供補貼吸引「潛在買家」來台,直接與本地廠商面對面談合作。一方面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藉由外國採購商來台,也可帶動觀光、住宿、餐飲、交通等周邊產業,形成「外貿+內需」雙引擎效應。特別是在高科技、精密製造、綠能、醫療器材、文化創意等具台灣競爭力的領域,可針對特定買家群體精準邀請。
三、維持匯率穩定,作為關稅衝擊的緩衝器
許舒博強調,出口依存度高的台灣,若匯率劇烈波動,將進一步侵蝕企業利潤。近月來,台幣兌美元匯率變動疊加關稅壓力,使出口業者雙重受創。商總呼籲中央銀行應採取更周延、穩健的匯率政策,避免因短期資本流動或國際政治事件導致台幣過度升貶,讓匯率成為關稅壓力下的「緩衝墊」。
四、保護勞工生計,防堵失業潮擴散
在關稅衝擊下,部分企業可能採取減班、減薪、甚至裁員的手段降低成本,若未及時介入,恐導致失業率上升並引發連鎖社會問題。商總建議,政府應比照疫情或重大災害時的規格,啟動專案補貼與就業安定措施,包括短期薪資補助、在職訓練、轉職輔導與租稅減免,協助企業度過難關並維持勞工收入穩定。
呼籲談判突破 維護產業命脈
商總對談判團隊的努力表示理解與肯定,但許舒博也坦言,希望後續談判能在細節上爭取更多有利條件,特別是對我國關鍵出口產業爭取過渡期或特定產品豁免,以減緩衝擊。他強調,台灣企業一向具有高度韌性與靈活性,但面對如此高強度的國際貿易挑戰,政府與民間必須站在同一陣線,才能共同守住台灣的出口命脈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