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影響生理?他喪妻後突腿痛、失眠找嘸病因 醫:3大課題未解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銀髮族膝蓋退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銀髮族膝蓋退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70歲的張爺爺近年喪妻後獨居,開始自理生活,原本樂觀、會跟三五好友至郊區爬山的他,右膝關節出現退化、偶有疼痛情形,近期開始失眠、情緒低落,不願外出,雖仍可獨自生活,但日常開始變得鬆散、人際退縮,且對老化症狀感到害怕,決定前來心理師門診求助。

根據國發會數據指出,台灣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20%。也就是說,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國泰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表示,「老化」是人生必經階段之一,人的身體、心理、社會等層面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開始改變,在老化階段,生理功能開始變差、社交和學習功能逐漸衰退,是自然發展中的動態過程。在這階段的長者可能因為許多因素而產生不適應的身心症狀,如:失眠、社會退縮、情緒問題等。

失眠示意圖。(圖/資料照)
失眠示意圖。(圖/資料照)

她說,老化過程可能面對以下議題:

1、身體生理功能退化的焦慮:陳惠娟說,這個階段可能需要開始服用慢性病藥物,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出現退化的徵兆,生理功能變差也可能限制可以從事的活動,以及面對未知疾病的無法掌控感等,都可能讓人有焦慮感受。

2、社會互動的減少:屆齡退休後未安排適當紓壓的日常活動。年紀漸長後,身旁同齡親戚好友,以及最親近的伴侶相繼過世,上述情況都可能讓長者逐漸減少人際互動,影響社會連結的力量。

3、年輕時未處理的議題浮現:她說,有些長者在人生晚期,容易回想起過往的負向經驗,這些事件在過去往往未被好好消化,因此時常會出現後悔之前的決定、對曾犯過的錯誤自責等狀況。
 
身處高齡化社會的人們,該如何應對人生下半場的課題?陳惠娟指出,老化可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也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在老年階段,可試著覺察隨著人生經驗增長所帶來的韌性,用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階段可能面臨的失落,接受身體功能及社交連結改變是自然的過程。在老化階段仍可持續的享受生活中的新體驗,維持適度的社會互動。如果有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困擾,也可以嘗試求助醫療專業人員,像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練習撫平失落感,接受目前自我的狀態而好好的活。

國泰醫院永續報告書取得英國標準協會查證。(圖/國泰醫院提供)
國泰醫院永續報告書取得英國標準協會查證。(圖/國泰醫院提供)

另,國泰醫院今日也宣布,繼去年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後,今年首度發行永續報告書,並取得英國標準協會(BSI)查證,為國內醫療機構少數取得GRI國際準則之永續報告書典範,體現永續承諾。

院長簡志誠表示,涵蓋健康促進、氣候行動、優質教育等多面向的永續議題,近年已列為院內定期研討,並推展至各單位精進實踐的重點。國泰醫院將持續透過永續治理架構,將淨零碳排、健康促進、人才培育與社會共好等五大策略主軸整合於營運核心,並致力建構一個醫病、員工與社區共好的醫療永續環境。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