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一項研究發現,夜型人,尤其是高學歷族群,特定認知功能的衰退速度,高於晨(示意圖/photoAC)許多人天生就是夜貓子體質,也就是晚起床且越晚精神越好。醫師鄭淳予表示,一項今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夜型人,尤其是高學歷族群,特定認知功能(如執行功能和非語言流暢性),在追蹤期間的衰退速度,高於晨型人。她建議,夜型人要盡量安排晚班,以減少「睡眠債」,來避免大腦提早衰退。
神經科醫師鄭淳予在其臉書表示,2025 年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發表於《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世代研究,調查2萬3798 名成年人,長達10年的追蹤,有下列的發現:
1. 夜貓子特定認知功能衰退較快:夜型人,尤其是高學歷族群,特定認知功能(例如執行功能和非語言流暢性),在追蹤期間的衰退速度高於晨型人。
2. 不良生活習慣推波助瀾:研究發現,夜貓子族群更常有抽菸、飲酒、運動量少、睡眠品質差等狀況,這些因素增加了認知衰退風險。
3. 高學歷夜貓子風險高:認知衰退在「高教育程度」的夜貓子中才特別顯著。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這群人常需要早起上班,導致長期睡眠不足,大腦無法獲得足夠休息,認知衰退更快。
一個人是晨型人或夜貓子?醫師:由基因決定
鄭淳予表示,一個人屬於晨型人或夜貓子,由其基因決定,是個人天生的生理節律偏好,決定了人在一天中何時最有精神、何時自然想睡。
「當人的生活作息(如工作、學習時間)與天生傾向不一致時,就可能產生所謂的「社交時差」,會傷害身心健康,正如該研究中夜貓子認知衰退的發現。
她並表示,熬夜對身心的衝擊包括睡眠障礙、新陳代謝異常(例如肥胖、三高)、心血管疾病、情緒與心理健康、認知功能下降、癌症與生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