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鼓勵患者,罹患晚期肺癌別放棄治療。健保今年已有新措施納給付。(圖/資料照)小心「雙冠王」肺癌。65歲許先生,本身不抽菸,也有良好的運動習慣。近期因持續咳嗽、走路喘不過氣而就醫,經電腦斷層掃瞄檢查並安排切片後確診為晚期肺腺癌。讓無家族病史的他大為吃驚。
醫師進一步檢查,因許先生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且基因檢測沒有特定的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或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突變,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病情控制有限,讓他一度感到絕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和血管新生製劑治療。經過治療,許先生的腫瘤不僅縮小,咳嗽和呼吸喘症狀也改善,體力逐漸恢復,也沒有嚴重的副作用困擾,可以正常活動,目前仍積極配合治療中。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已連續43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多年蟬聯癌症榜首,死亡人數也超過一萬人。且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肺癌發生人數已突破1.7萬例,穩坐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人數的雙冠王。
奇美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舒帆表示,肺癌是一個變化快速、治療需要精準判斷的疾病。國人肺癌晚期確診比例偏高,為了補足過去無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等基因突變病人的用藥缺口,健保署自今年6月1日起,擴大第一線給付「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與「化學治療合併免疫與血管新生抑制劑」,估計每年將有1600名病人受惠,每人可望年省約200萬元藥費。
他說,過去有基因突變的病人能用標靶藥物,若缺乏EGFR、ALK等基因突變病人選擇相對少,往往只能單靠化療;而肺癌治療中單用免疫治療藥物提供了病人新的治療選擇,但合併其他藥物的治療證實能夠進一步的加強治療的效果。
鄭舒帆解釋,免疫治療就像是喚醒體內的「抗癌部隊」,讓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攻擊癌細胞。而當它與化學治療結合使用時,更是展現出強大的協同作用。多項大型國際試驗證實能延長存活期、提升疾病控制率。而結合血管新生抑制劑,對於臨床上如肝轉移或臨床預後較差者等部分病人族群,可讓腫瘤惡化機會減少。這兩種治療方式的搭配,就像是雙重夾擊,從不同層面打擊癌細胞,讓治療效果加倍,為病人爭取更多寶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