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白飯是國人最常見的主食。(圖/pixabay)白飯是國人最常見的主食。有「無毒教母」教母之稱的譚敦慈表示,常吃米飯的她煮飯時會把米煮「硬」一點,米和水以1:0.8的比例來烹煮,藉此降低白飯的糊化程度、增加咀嚼次數,延緩血糖上升速度。醫師李柏賢也表示,煮綠豆時若將綠豆煮得粒粒分明、不軟爛,既可避糊化程度、降低綠豆升糖幅度,還可保留有益健康的「抗性澱粉」。
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在一健康節目中表示,她洗米會掌握「輕、快、清」原則,2分鐘內快速洗3~4次、水變微透明即可。她煮米時,也不會添加油或冰塊等方式,「只要米的品質好,單純水煮的白飯就很好吃了。」
譚敦慈表示,農業部建議以電子鍋煮飯時,米和水的比率為1:1.2,也就是1杯米加1.2杯水,但因她有家族糖尿病史,很擔心自己也會罹患糖尿病,「所以,我煮飯時的米:水比例為1:0.8。有研究指出,當米煮得硬一點,糊化程度會比較小、咀嚼次數也會較多,血糖飆升速度就相對來得慢一些。
綠豆煮得粒粒分明 較能控血糖且保留抗性澱粉
針對大家愛吃的綠豆湯,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教授、醫師李柏賢,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綠豆湯的煮法會影響其健康效益,若煮得粒粒分明、不軟爛,也比較能降低糊化效果,進而不飆升血糖,且能保留較多的「抗性澱粉」。
李柏賢說明,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 RS)是指一種不易被小腸消化吸收的澱粉,會直接進入大腸被腸道菌發酵利用。因此,它也被視為一種「益生元」,有助於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
「煮得不爛、粒粒分明的綠豆湯,比較能保留抗性澱粉。」李柏賢表示,因為豆子外層沒破,澱粉被包在細胞壁裡,較不容易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