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消基會警告!國人愛吃的「2海鮮」重金屬超標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消基會抽驗發現,常見的海鮮恐潛藏重金屬風險。(示意圖/Pixabay)
消基會抽驗發現,常見的海鮮恐潛藏重金屬風險。(示意圖/Pixabay)

水產品是台灣民眾日常重要蛋白質來源,但消基會最新抽驗發現,國人餐桌常見的海鮮恐潛藏重金屬風險。消基會今年7月間針對市售旭蟹、丁香魚、海膽與生蠔等26件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有多件產品鎘含量偏高,其中旭蟹與丁香魚樣品尤為明顯,部分樣品甚至超過法規限量。專家也提醒,鎘恐影響腎臟,呼籲消費者選購海鮮時,應認明檢驗合格標章並避免食用內臟部位。

多件樣品檢出重金屬鎘 旭蟹、丁香魚風險最高

消基會指出,本次調查樣品分別購自台北市傳統市場、新北市大賣場與網購平台,來源包含緬甸、泰國、日本、美國、越南等國。檢測項目以重金屬鉛與鎘為主,結果顯示26件樣品中有24件檢出鎘成分。

在旭蟹部分,6件樣品全數未檢出鉛,但有5件鎘含量介於1.4至2.3 mg/kg,超過「甲殼類可食肌肉」限量0.5 mg/kg;丁香魚10件樣品中,有7件鎘濃度介於0.07至0.13 mg/kg,亦高於「其他魚類」限量0.05 mg/kg。至於海膽與生蠔樣品中,各有1件與2件鎘超標。

不過,消基會也提醒,重金屬檢測結果需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以「鮮/濕重計」換算,最終是否違規仍須由主管機關判定。

生蠔、旭蟹列高風險品項 建議強化抽驗與標示

消基會指出,旭蟹與生蠔屬於重金屬超標高風險品項,呼籲主管機關應提高進口時的抽驗比率,並於高消費量季節加強檢測,建立公開查詢平台讓民眾可即時掌握不合格商品資訊。

此外,消基會也提醒消費者,選購時應優先挑選有來源追溯或檢驗合格標章的商品,並避免過量食用內臟部位,如旭蟹的蟹黃、生蠔的內臟等,以減少重金屬累積風險。

七件產品標示不合格 「鮮/濕重計」標準待釐清

除了重金屬問題,本次調查也發現7件樣品包裝標示不符《食安法》,包括未標示內容物、製造商或原產地資訊,甚至有商品完全無標示。違規業者若經主管機關認定,最高可處300萬元罰鍰。

消基會進一步指出,現行重金屬限量多以「鮮/濕重計」為準,但由於水產在脫離水體或經微加工後,含水率會改變,導致檢測結果難以直接對照法規標準,造成認定爭議。呼籲主管機關應明確定義「鮮/濕重計」的計算方式,保障食安並減少業者糾紛。

消基會呼籲:消費者應看清標示、勿貪便宜

消基會提醒,網購海鮮時切勿只看價格,應確認商品標示完整與產地來源清楚,必要時可向業者要求檢驗報告。孕婦、幼童及長者屬於重金屬敏感族群,更應減少攝取高風險品項,以維護自身健康。

資料來源:消基會官網

#消基會

GCS 2025 夏季例行賽W6D1-2025/10/04《Garena 傳說對決》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