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安
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這次吵得兇、罵得狠,什麼「假民調」、「外力介選」、「AI影片」全都上場。但熱鬧歸熱鬧,結果其實早就寫好了——因為結構早定。
從歷次數據來看,2017年吳敦義以52.24%當選,幾乎囊括全部地方派系與黨務系統的票。反之,韓國瑜、洪秀柱、郝龍斌三人合計約35.33%,這個比例正是深藍與黃復興的基本盤。
114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到了2021年,這個盤幾乎整體轉移給張亞中,他拿下32.59%,再度驗證這個「固定結構」。
這次也一樣。鄭麗文雖然在網路上人氣高、聲量強,民調上也有爆發力,吸引了年輕與深藍選民的情緒支持,但她所能動員的實際黨員票,仍是上一次張亞中所能拿到的範圍——約三成五上下,頂多再多一點。
郝龍斌主張中國應宣示「台灣不獨,中國就不武」,並慎重思考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圖/翻攝畫面)2021年TVBS與趨勢兩份針對黨員的民調都顯示,張亞中與朱立倫勢均力敵(約三成上下),但最後開票朱立倫以45.78%大勝張亞中的32.59%,相差超過13個百分點。這說明黨主席選舉民調,只看得到「氣氛」,看不到「結構」和結果。
所以,這場看似激烈的選舉,實際上只是結構的重演。郝龍斌穩贏,不是選戰技巧,而是制度與派系動員的必然結果。
鄭麗文表示,未來擔任黨主席,首要目的將先穩住北北基桃,「不可以有任何狀況,要順利連任」。(圖/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