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朱元璋誅盡功臣,卻漏殺一人,多年後他讓大明江山易主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朱元璋為了確保子孫穩坐大明江山,大殺功臣。(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為了確保子孫穩坐大明江山,大殺功臣。(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中國歷史上提到「誅殺功臣最狠的皇帝」,朱元璋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為了確保子孫穩坐大明江山,他以「兔死狗烹」之勢清洗舊部,胡惟庸案、藍玉案一樁接一樁,血染帝都。然而,在這場無人倖免的屠戮中,竟有一人被他「漏殺」,而這個人,正是後來改變了大明命運的關鍵人物-陳亨。

陳亨棄元投明:慧眼識英雄的將領

陳亨出身元末壽州世家,原為揚州萬戶侯,眼見元廷腐敗、民不聊生,他毅然投身反元起義。當時群雄並起,張士誠與陳友諒聲勢驚人,但陳亨獨具慧眼,選擇投靠尚不出名的朱元璋。

他看中的不是名氣,而是朱元璋「施政為民」的作風。隨後陳亨成為明軍鐵甲長,被調至徐達麾下。他屢建戰功,深得信任,為朱元璋開國立下不小功勞。

邊疆職位救命:官不顯卻命長

建國後,朱元璋封陳亨為北平都指揮使,鎮守邊疆。這個看似平凡的職位,卻成了他保命的護符。當胡惟庸案、空印案、藍玉案相繼爆發,無數開國功臣被誅九族時,陳亨因身處邊疆、手權有限、且不涉黨爭,幸運避開了殺劫。朱元璋仍需他鎮守北方邊防,因此選擇「暫且留人」,也因此留下了歷史上最戲劇性的一個漏洞。

功臣清洗:朱元璋的恐懼與報應

朱元璋的誅功臣行動,源於他對權力的不安。出身寒門的他深知人性險惡,為防範未然,他寧可錯殺,也不容威脅存在。這場長達數年的肅清,讓朝堂血流成河,也讓陳亨心中埋下怨恨的種子。他目睹昔日戰友慘死,表面沉默,內心卻早已決定:若有一日機會,必將回敬這份殘酷。

靖難之變爆發:命運的反轉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改立皇孫朱允炆為儲君。這個決定讓燕王朱棣心生不滿。朱棣最終於1399年發動靖難之變,意圖奪回皇位。

然而,他初期兵力有限,戰勢不利。就在此時,守邊的陳亨主動前來投效,願意將手中十萬精兵交給朱棣。這不只是戰略抉擇,更是一次遲來的復仇。陳亨的兵力成為戰局轉折的關鍵,助朱棣最終奪下南京,成功登基為永樂皇帝

燕王朱棣於1399年發動靖難之變,奪回皇位。(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燕王朱棣於1399年發動靖難之變,奪回皇位。(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陳亨臨終:無名中的關鍵角色

朱棣登基後,封陳亨為總督以示嘉獎。可惜不久後陳亨在戰事中重傷,於同年病逝。他沒有享受榮華,卻以一生的抉擇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軌跡。歷史評論家說:「朱元璋誅盡功臣,卻偏偏留下一個能奪他江山的人。」陳亨的倖存,既是命運的巧合,也是朱元璋恐懼的報應

結語:忠誠,從來不是護身符

陳亨雖非歷史主角,卻是暗中推動歷史巨輪的那雙手。他從忠臣到復仇者的一生,是朱元璋政治恐懼的副作用,也是帝王權術的代價。大明的江山,最終並非毀於外敵,而是敗在皇帝親手留下的那個「漏網之魚」。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直播中LIVE】第60屆金鐘獎 節目類頒獎典禮🏆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