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財政部次長阮清華直言,現行國安基金規模難與台股近90兆市值匹配,盼能擴大銀彈規模、向公股銀行借款上看7000億元,整體擴增到一兆元,以強化市場信心與護盤力道。隨AI與科技股推升台股走強,官員強調即便行情熱絡,政策穩定器仍須提前備足火力,才能應對突發風險。(示意圖/PIXABAY)面對國際政經情勢多變、股市動盪風險不減,國安基金資金規模是否擴大,成為政院與財政主管機關密切關注的議題。財政部次長阮清華21日於立法院財委會答詢時首度鬆口,建議將目前僅2000億元的融資上限提高至7000億元,整體擴增到一兆元,讓國安基金擁有更強大的「銀彈庫」,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市場波動事件。
根據《國安基金設置及運用條例》,國安基金的資金來源包含兩大部分:其一為以國營或公民營事業股票作為擔保,向金融機構融資最高2000億元;其二為向郵政儲金、壽險積存金、勞保與勞退基金等調度尚未投資的閒置資金,最高額度3000億元,合計規模上限為5000億元。然而,在實務運作上,由於後者多已投入各項配置,實際可動用資金多仰賴銀行融資,也就是目前國安基金實際操作空間僅剩「2000億元」,與當前台股超過90兆元的總市值明顯失衡。
阮清華坦言,若能取得公股銀行更多的融資支持,把融資額度拉高至7000億元,「將對市場穩定、投資人信心有很大幫助」,更能彰顯政府穩定金融市場的決心。他進一步指出,近年國安基金已不只是單純的「護盤工具」,更成為提振投資信心、抑制非理性下跌的政策性象徵,若沒有足夠資源支撐,將難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
台股市值膨脹11倍 國安基金規模早已失衡
對此,民進黨立委郭國文也在同場質詢中表示,台股自2000年以來市值已從8兆元膨脹至接近90兆元,漲幅高達11倍,但國安基金規模卻始終維持在原地踏步,「佔比甚至低於0.6%」,護盤效能已大幅遞減。他強調,若真的遇到金融危機或資金外逃風險,以目前資源根本不足應變,「護盤實力與市場規模早已失衡」。
郭國文指出,自己早在2025年4月國安基金第9度進場護盤時,即呼籲財政部應啟動修法程序,將基金可動用規模擴大至更符合市場現實的水平。他直言,雖然財政部口頭「持正面態度」,但半年來未見具體進展,「不能只是說說看,要真的有行動」。
財政部長莊翠雲也於10月16日回應媒體提問時表示,擴大國安基金規模「確實是目前正在研議的選項之一」,並已多次於國安基金委員會中列入討論議程。她強調,基金存在的目的就是在市場失序時進場維穩,「在政策上,我們不排除任何強化市場穩定機制的可能性。」
國安基金操作策略受關注 護盤是否退場仍是市場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國安基金自今年4月進場後至今已超過半年,外界也密切關注其是否將逐步退場,或調整操作節奏。根據第3季例會資料,基金自4月9日至6月30日共投入77億元,期末持股市值達88.84億元,帳面未實現獲利約11.84億元,顯示護盤操作具一定成效。不過,第3季隨台股價量齊揚,國安基金實際操作轉趨保守,進場火力有所調降。
法人認為,即便目前台股再創新高,「國安基金是否應該在高點撤出」仍屬兩面論戰。一派認為政策資金不宜干擾市場機制;但也有人主張,目前仍有國際利空陰霾,應保留戰略資源與信心象徵,特別是AI、科技股波動大,市場心理層面仍需政策支持。
某外資策略分析師指出:「國安基金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信心擔保,它不一定要大舉買進,但它不能空手而退。」他補充,若能搭配擴編計畫與法規調整,將進一步穩固國內外投資人對台灣資本市場的信任基礎。
展望後市:法修是否啟動成關鍵
財經界普遍認為,若財政部願主動提出國安基金規模擴編版本,並積極爭取立院支持,配合後續法規鬆綁與資金挹注機制優化,國安基金有機會從「戰時工具」轉型為「常設機制」,不僅可應對危機,也可預防未然。
不過,是否正式啟動修法,仍需跨部會共識與政治決心。據悉,相關單位已著手盤點金融資源調度彈性與法規框架,最快年底前可望提出初步方案。未來若成功擴編為「兆元級國安基金」,將成為亞洲市場中防衛資本市場波動最強的官方資金體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