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AI算力把電網逼瘋!12檔夠嗆電力怪獸出爐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AI算力逼瘋電網!IEA估2030年前每年需建置53.1GW電力載重。華城憑500kV技術與短交期優勢,怒搶Stargate 20億元訂單。系統電、高力、順達等BBU與電源供應鏈全面爆發,其中系統電EPS年增率高達315%!台廠已成AI電力隱形贏家,是投資人鎖定長線成長的關鍵。(示意圖/PIXABAY)
AI算力逼瘋電網!IEA估2030年前每年需建置53.1GW電力載重。華城憑500kV技術與短交期優勢,怒搶Stargate 20億元訂單。系統電、高力、順達等BBU與電源供應鏈全面爆發,其中系統電EPS年增率高達315%!台廠已成AI電力隱形贏家,是投資人鎖定長線成長的關鍵。(示意圖/PIXABAY)

全球 AI 算力軍備競賽不只在晶片和伺服器端開打,現在連電網、變壓器、電源供應器、BBU 電池模組,通通被捲進來。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估算,2024年全球資料中心算力負載約68GW,2030年將衝到174GW,2025到2030年這6年間,新增算力約106GW,平均每年多 17.7GW 算力負載。

但算力只是「表面數字」,真正要蓋出能運轉的資料中心,還得把其他運算單元、冷卻、配電、冗餘等全部算進去。IEA 以保守3倍係數估算,全球在2030年以前,每年大概要新建53.1GW 的資料中心電力載重,對電力基礎建設來說,這已經不是成長題材,而是「硬需求」。

這一波AI算力瘋狂擴張,背後主角當然是幾家雲端巨頭。市場傳出,像 Stargate計畫本身就瞄準約10GW 算力,OpenAI也已和Nvidia、AMD、Broadcom等簽下合計26GW的算力合作,簡單說,就是直接先把幾年後的電力需求都打包鎖定。

IEA 預估,到2030年前,資料中心每年要多建的53.1GW 電力載重,若粗估每1GW資料中心建置成本約100億美元,其中約7% 會砸在電力設備上,等於2025至2030年間,光是資料中心電力建置相關投資就會增加約1,855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將近6兆元,這還只是電力這一塊。

再往上看整體資本支出,SemiAnalysis 預估,全球資料中心總capex 將從2022年的1,570億美元,一路拉高到2028年的6,68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27.3%。市場多半盯著AI晶片、伺服器出貨,但真實世界的條件是:沒有穩定的電網和電力設備,再多GPU也只是「展示品」。

電力要進得去資料中心,電網就是第一關。美國現在同時面臨三件事:一是新能源滲透率拉高,二是老舊電網設備壽命到期,三是政府與企業開始緊張供電韌性,這三股力量疊加起來,電網升級幾乎變成「不得不做」的工程。

問題是,美國本土變壓器產能長期不足,目前約85%需求仰賴進口。全球幾家大型電力變壓器供應商雖然在2025年後陸續宣布擴產,但新產能真正能貢獻,大多落在2027~2028年,短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缺口。

電網本身是一個要在毫秒到分鐘內,隨時平衡供需、穩住電壓與頻率的多層系統。電力傳輸距離拉長,就必須用高電壓、低電流來減少損耗,但終端設備不能直接吃高壓,只能在一路上透過各級節點的變壓器升壓、降壓。再加上各種再生能源、有別於傳統電廠的併網電壓需求愈來愈多,每多一個併網點,背後就多一整串變壓器與保護設備的生意。簡單講,在這個時間點,變壓器已經不只是零組件,而是被當成「戰略物資」在看。

在這一波電網與資料中心雙重升級的浪潮裡,台股裡最直接、也最被點名的,就是華城(1519)。法人報告把華城歸在「發電設備」族群,關鍵在於:

華城目前是台灣唯一具備500kV 大型變壓器量產技術的廠商,能接的案子等級,本來就高過一般配電變壓器供應商一截。更關鍵的是交期差距:現在國際大廠手上的訂單滿到爆,交貨期動輒4年起跳,但華城一般交期約2~3年,不少客戶甚至開口要求壓縮到1.5~2年,願意多付一點「加急費」,只求趕快拿到貨。

華城也不是坐著等單,觀音三期新廠投資金額,從原本規劃的8.8億元拉高到11億元,預計自2026年起開始貢獻產能,等於卡在國際大廠新產能尚未完全開出,而變壓器需求又急速放大的交會點。

公司在2024年第4季一口氣拿下約60億元AIDC訂單,其中約20億元來自Stargate 計畫,相關訂單預計自2026~2027年起陸續認列。法人預估,華城2026年EPS可望來到約20.93元,年增約30%,在 AI+電網雙題材加持下,市場願意給的本益比區間也相對寬,成為不少資金鎖定的「電力主攻手」。

同樣被法人歸在「發電設備」族群的,還有高力(8996)。如果說華城是這一波變壓器題材裡的「穩健核心持股」,那高力的角色就比較偏「成長火種」。

法人預估,高力2026年EPS約15.58元,年增率高達81%,成長率甚至高於華城。靠的不是單一大案,而是受惠整體發電與電力基礎建設投資擴張,手中產品線在新電廠、升級機組與相關系統中的滲透率拉升,獲利體質明顯往上。

也就是說,在發電設備這一段供應鏈,華城負責吃高壓變壓器與國際級大案,高力則扮演高成長的火種,兩檔各自站穩不同甜蜜點。

電力送到資料中心外圍之後,真正進到機櫃、伺服器之前,還有一整層「電源零組件」的世界,這也是台廠強項之一。

台達電(2308)幾乎是這個族群的代名詞,法人估算,台達電2026年EPS有機會達到37.15元,年增約57%。在AI伺服器、資料中心電源管理、機櫃電源與散熱系統全線推進之下,它幾乎是「只要有機房,就有它的影子」。

光寶科(2301)則是另一個長期深耕伺服器與電源供應器的老牌玩家,法人預估2026年EPS約8.34元,年增約17%,雖然成長幅度不如台達電那麼猛,但勝在體質穩定、現金流好,對保守型資金來說,是比較「好睡」的電源股。

法人也把貿聯(3665)與佳必琪(6197)歸在電源零組件族群,雖然數字細節較少曝光,但預估2026年EPS年增率都在30~35% 左右。在高壓直流(HVDC)與高功率伺服器的趨勢下,連接器、線束與高可靠度配電模組的重要性會持續往上,這兩檔就扮演「結構成長」的配角,股價雖然可能不會像變壓器族群那麼戲劇化,卻是AI電力供應鏈裡不可少的一環。

當大家都在談「算力」、「瓦數」時,其實另一個被低估的環節是:備援電力。AI機房不能斷電,斷一次可能就是上億美金的災難,這也是為什麼BBU(Battery Backup Unit,電池備援單元)市場開始被法人高調點名。

預估到2026年,BBU市場規模可望來到6.39億美元,年成長率相當可觀。台股裡,這一塊的主角幾乎都已浮上檯面:

在BBU族群中,順達(3211)被視為攻擊火力最強的一檔。法人預估,順達2026年EPS可達13.69元,年增率高達79%,隨著更多伺服器客戶把BBU模組視為標配,訂單能見度有機會一路延伸到後年甚至大後年。

如果要找一檔「高單價+高獲利」的BBU概念股,那就是AES-KY(6781)。法人估2026年EPS上看50.5元,年增約31%,成長率不算最高,但以絕對獲利水準來看,是BBU族群中的重量級選手。

新盛力(4931)則是偏成長型的中小型玩家,法人預估,2026年EPS約4.18元,年增44%,受惠於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對高效率電源與備援系統的升級需求,營運呈現明確「階梯式」往上。

至於基期最低、成長率最誇張的,則是系統電(5309)。法人預估,系統電2026年EPS約1.37元,但年增率高達315%,背後關鍵在於今年獲利基期極低,只要訂單稍有放量,EPS就會被放大。這種標的風險高、彈性也大,更適合風格偏積極的操作型資金。

電力相關的供應鏈,最後還有兩塊比較「技術活」的角色:功率半導體與電源檢測設備。

在功率半導體部分,法人點名漢磊(3707),雖然被歸在AI電力題材供應鏈裡,但因為正值擴產與技術投資期,法人預估2026年EPS年減約 71%,等於先蹲後跳的階段,股價走勢可能更吃整體產業信心與中長期想像空間。

電源與電性測試設備這一塊,則由致茂(2360)扮演穩定角色。法人估計,致茂2026年EPS年增約2.3%,成長幅度不大,卻是電力設備、電源模組到伺服器整機出貨前不可或缺的檢測關卡,屬於比較「穩紮穩打」的標的。

回頭看IEA那個關鍵數字:2030年前每年新增53.1GW資料中心電力載重,它其實不只是一道能源需求的數學題,而是一條完整供應鏈的投資地圖。

上游從電網與變壓器(華城、高力),到中游的電源零組件(台達電、光寶科、貿聯、佳必琪),再到資料中心內部的BBU與備援電力系統(順達、AES-KY、新盛力、系統電),最後用功率半導體與測試設備(漢磊、致茂)把整個環節補齊,這條線拉完,會發現:很多真正吃到AI紅利的公司,其實離 GPU 本身非常遠。

AI時代不只是誰的GPU算得快,而是誰有電,誰的電又夠穩、夠省、夠安全。對投資人來說,接下來如果還只盯著幾檔AI指標股,可能會錯過一整條正在起飛的「電力供應鏈」。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台股報馬仔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