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美手術近期再傳意外。(示意圖/Pexels)近年醫美爭議層出不窮,從手術風險、醫師資格、診所認證等,甚至國內發生多起醫美死亡事件。衛福部日前表示將推動改革,未來將禁止一畢業就從事醫美工作,執刀醫師強制要求具備大外科資格。衛福部近日預告「醫美特管法」,將醫美改為3層級管理。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批評,若本次修法核心關懷在於病人安全,衛福部顯然在草案挑起醫界敏感神經同時,更應拋出不僅是直覺的實證基礎,避免淪落「修理小孩給外人看」的疑聲。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9)日回應,對醫美管理,需回歸醫療品質與病人權益,能力訓練是最為基礎,所以會給予一段時間完成補正後,再繼續執行。也就是說「直美」醫師必須回去訓練。
台灣醫美亂象嚴重,近年更出現「直美」醫師潮,許多年輕醫師在完成或未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就直接到醫美診所工作,不少「直美」醫師甚至只透過廠商課程或師徒制學習後就上工,完全缺乏醫學中心的正規訓練。
衛福部日前正式預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擬將光電治療、針劑注射等醫美處置納入更嚴格管理,未來必須由完成PGY並修畢32小時課程的醫師才能施作;醫學美容手術更限定由外科系專科醫師執行。且規定在新法上路後三年內得完成補正。
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出聲明指出,上述草案不只對醫美產業,也對整體醫療人力生態影響甚鉅,並非僅限特定領域,工會對此亦有相當之討論與評價。倘若草案上路,首當其衝的是過往畢業逕直投入醫美產業的醫師,可能必須重返醫院進行兩年之PGY訓練,若未有銜接期間的配套,除了勉強部份醫師接受未必與醫美安全相關之臨床負荷,對於醫院教學行政而言亦是陌生的挑戰與成本,「強摘的瓜不甜莫過於是。」
工會表示,綜觀本次公告草案,除將進行醫療美容之初階門檻訂於PGY訓練以外,也將醫美手術劃分類型並授予特定專科具有執業之權限,背後邏輯自然是基於提升醫美病人安全之意識,但仍必須面對多重質疑,例如過去爆發重大病安疑雲者並非未經專科訓練之醫師。在推動限縮政策同時,衛福部自然應對以下內容提出服眾之數據佐證,包含過往未完成PGY而從事醫美者人數、非外科系與未具PGY資格之醫師涉及醫療事故比例及調查等。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日上午審查「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石崇良出席備詢。他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被詢問上述事件看法。
石崇良回應,對醫美管理,需回歸醫療品質與病人權益。能力訓練還是最基礎的。(圖/記者簡浩正攝影)石崇良說,特管辦法的修訂,醫學美容的管理是要回到醫療品質跟病人權益,讓專科醫師制度對醫療品質有要求,醫學美容回歸專科醫師訓練,可確保醫師基本能力培養,各國均採類似做法,以病人安全與權益為重;而任何法規修訂,都會考量信賴保護原則,本次修法會訂出「過渡期」,讓已在執行醫美的醫師,有一段時間補正訓練,就是回到教學醫院完成PGY訓練,盼藉此平衡執業者權益與民眾利益。
他進一步指出,必須以病人安全及權益為最大原則處理所有政策。所有法規修訂時,都會考慮信賴保護原則,處理通常會有2種,一種是不溯及既往、另一種則是過渡、讓其有補正機會。
媒體詢問,新的法規會溯及既往嗎?石崇良說上述兩者都屬於信賴保護原則可執行的方式,會在民眾利益跟執業者的權益間取得平衡,「能力訓練還是最基礎的,給予一定時間完成補正後,再繼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