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彭淇昀報導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說」引發中國強烈反彈,不過,最新民調顯示,她的內閣支持度依然高檔,穩定維持在7成左右。有資深分析人士認為,這個看似亮眼的數字,其實還可能低估了她的真正實力,原因與日本媒體長期的「左傾文化」及調查方法偏差有關,使得一大批支持高市的保守派基層成了「沉默的隱性選民」,再度重演2025年自民黨總裁選舉時的戲碼。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說」引發中國強烈反彈,不過,最新民調顯示,她的內閣支持度依然高檔,穩定維持在7成左右。(圖/翻攝自高市早苗臉書)想理解為何高市能在外交上毫不退縮,必須回頭看2025年10月4日那場改變日本政局的自民黨總裁選舉。選前2週,《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主要媒體紛紛發布民調,一面倒地看好形象新潮、善於溝通的「修憲王子」小泉進次郎,不少調查甚至顯示,小泉在黨員票中領先高市超過10個百分點,讓外界普遍誤以為勝負已定。
然而,計票結果出爐後卻爆出大冷門,高市早苗在黨員票部分反而大幅領先小泉近20%,上演戲劇性的逆轉。這一結果揭露了一項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日本主流媒體的民調取樣集中於都市與中間選民,幾乎無法反映地方組織與保守派黨員對高市早苗主張「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這條路線的堅定支持。
政治觀察家指出,日本自戰後以來,媒體生態多由自由派主導,對於主張參拜靖國神社、推動修憲、加強防衛的政治人物,報導通常帶有批判視角。這也使得部分保守派選民在面對民調時選擇保留態度,形成類似於美國川普時代的「隱性支持」現象。也就是說,之前所看到的7成支持度,很可能只是高市早苗民意的「起跳點」,而不是頂峰。
另一方面,中國近期對高市早苗的攻擊,包括官媒發布她穿舊日本軍服的漫畫,甚至揚言制裁海鮮等做法,反而引發日本國內的「集體防衛本能」。不少原本對政治興趣不高的民眾,因外部勢力粗暴干涉日本內政而感到不滿,進而凝聚成支持內閣的力量。這種「被外力推向團結」的效應,不僅強化了高市的保守票源,也吸引了部分中間選民靠攏。
整體而言,被民調低估的保守派基本盤,加上因中國施壓而湧現的反感情緒,正是高市早苗敢於對北京採取強硬姿態的核心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