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安
俄烏戰爭進入第四年,美歐烏剛在日內瓦完成新一輪和平會談。會前,川普政府提出一份引發爭議的「28點和平計畫」,要求烏克蘭縮軍、不加入北約、割讓領土,實質上將烏克蘭變成緩衝區。會上各方圍繞這份方案展開激烈討論。
歐洲部分國家提出反對,但真正震撼的不是方案內容,或反對聲音,而是西方內部的焦點已經從「如何幫助烏克蘭戰勝俄羅斯」,轉向「烏克蘭要犧牲多少」。無論提出或反對這份方案,討論的性質已經根本改變。
這不再是2022到2023年那種「援助多少武器」的分歧,也不是「西方要不要下場」的辯論,而是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框架內討論:烏克蘭要犧牲和讓步多少?
人們常以為這是西方政客的虛偽,或是害怕核戰。但真正的原因更冷酷:在全球經濟的棋盤上,烏克蘭從一開始就不是「不可替代的棋子」。
俄烏戰爭開打3年多,烏克蘭安全局(SBU)主導的「蜘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歷時一年半籌備,出動117架無人機奇襲俄羅斯大成功。圖為烏軍發布的蜘蛛網行動相關畫面。(圖/翻攝自烏克蘭國安局臉書)一、糧倉的詛咒:重要但可替代
烏克蘭的黑土帶是歐洲最肥沃的土地,被稱為「歐洲糧倉」。農產品佔出口超過四成,金屬礦產再佔兩成。戰前,它是全球最大葵花籽油出口國,第六大玉米出口國,第七大小麥出口國。
照理說如此重要,一旦爆發戰爭,全球糧價應該被震碎。剛開始確實如此,糧價飆漲,各國恐慌。但一年內,市場就完成了驚人的調整。巴西、阿根廷擴大玉米、大豆種植,美國、澳洲增加小麥出口,印度一度放寬大米出口,葵花籽油缺口,由棕櫚油、大豆油迅速填補。
核心問題在於,烏克蘭出口的是「標準化大宗商品」,替代性極強。這類商品生產地分散、供給彈性高,只要一到兩個種植季,全球就能補上缺口。烏克蘭農業生產固然重要,但不具壟斷性,也不會造成全球供應鏈崩潰。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政府高官自拍影片穩定人心。翻攝自X二、被計算出來的冷漠
2022俄烏戰爭雖讓全球經濟震撼,但最致命的衝擊不是糧食,而是制裁俄羅斯後天然氣飆漲,導致歐洲工業爆炸性衰退。尤其德國,能源成本數倍上漲,工業直接受創,連續兩年經濟負成長。
相比之下,烏克蘭糧食被阻塞,造成全球食品通膨,以及非洲部分國家危機,但對歐美經濟核心的製造業,影響有限。
這暴露了一種殘酷的邏輯,失去烏克蘭對世界的影響可控,但能源危機直接傷害西方國家自身,核戰則是毀滅性災難。當大國們評估是否為烏克蘭,去冒經濟付出和核戰風險時,他們算得清楚:
烏克蘭的糧食可以補,戰爭帶來能源危機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領土可以讓,核戰不能冒險。烏克蘭在國際政治中角色的弱勢,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俄烏戰爭。(圖/翻攝自烏克蘭國防部)三、「28點計畫」的殘酷本質
在日內瓦和平會談中,川普政府積極推動的「28點和平計畫」成為焦點。美國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主導的這份計畫極具爭議,核心內容要求烏克蘭大幅縮編軍隊,承諾永不加入北約,接受領土讓步,成為一個難以自衛的緩衝區。
魯比奧的說法也前後矛盾,美國議員轉述他私下解釋「28點」,那是俄羅斯的願望清單;但他公開否認,聲稱是三方討論的結果,烏克蘭政府則立即駁斥從未同意。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會後發言揭示了歐洲的憤怒,明確表示涉及歐洲的問題,包括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條款,已從計畫中刪除。
不過,歐盟雖然強烈反對川普的28點和平方案,但它自己端出的24點方案,同樣在要求烏克蘭割地讓步。
其中關鍵三條:
第16條:領土問題將在全面且無條件的停火之後,再進行討論與解決。
第17條:領土談判將從目前的控制線開始。
第18條:一旦領土問題達成協議,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都承諾不得以武力改變這些邊界。
白話就是:俄軍佔到哪裡,哪裡就是談判起點,哪裡就可能變成俄羅斯的領土。歐盟表面上好像站在烏克蘭這一邊,但實際上,歐盟同樣是在勸烏克蘭割地求和。
俄烏戰爭開打3年多,烏克蘭安全局(SBU)主導的「蜘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歷時一年半籌備,出動117架無人機奇襲俄羅斯大成功。圖為烏軍發布的蜘蛛網行動相關畫面。(圖/翻攝自烏克蘭國安局臉書)四、道德與利益的平衡
西方不是沒有道德責任,但國際政治從來不是道德劇,而是:
利益 × 風險 = 政策。
當「維護秩序」的收益,不再值得承受「核戰風險加上能源危機加上經濟衰退」的成本,政策自然由「幫烏克蘭」轉向「減少自身傷害」。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無奈地說:我們尋求的是能增強,而不是削弱我們的方案。但他心裡明白,當他在思考如何收復失地時,大國正在討論如何讓烏克蘭接受現實。
烏克蘭第110機械化旅(The 110th Separate Mechanized Brigade)。(圖/翻攝自澤倫斯基臉書)五、結構決定命運
烏克蘭的悲劇是一個「資源型經濟」的結構困境。土地不能移動,無法形成技術壟斷,全球替代來源太多,不具備「被拔掉會讓世界崩潰」的供應鏈地位。於是現實就變成,糧倉重要,但不是不可替代。而不可替代的國家,才有資格在地緣政治中被保護。
克里姆林宮仍保持觀望。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指出,我們得知計畫有調整,但尚未收到官方版本。這表示談判仍未結束。
整場關於烏克蘭前途談判與安排,算不上國際政治的道德淪喪,而是全球化供應鏈時代的冷酷邏輯。小國若不能成為全球「實體價值鏈」、經濟產業鏈中的關鍵節點,那麼在國際政治風浪危機時刻,隨時可能成為可被犧牲的籌碼,被丟棄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