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總統就任後,美國是否調整對台政策引發諸多討論。戰略學者張國城今(3)日表示,從川普到拜登,美國對中國及台灣仍採戰略模糊路線;台海若發生武力衝突,美軍是否介入還需更細緻的討論。
▲美國對於台海關係,張國城抱持觀望態度。(圖/翻攝自USS Stethem DDG 63臉書)
時代力量今日下午舉辦「後疫情時代的印太戰略關係」研討會,時代力量國際部主任劉仕傑主持,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日本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主講。
張國城從國際關係角度,細談戰略模糊及戰略清晰的差異,強調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對中國及台灣實際上仍採戰略模糊;美軍在台海萬一發生武力衝突時是否介入,及以何種形式介入、或投入多少資源介入,都還需要更細緻的討論。
他指出,台灣內部針對台海衝突的軍事準備還未充足,包括相關港口、後勤資源或軍事部署如何與盟軍配合等,相關討論都未臻完備。
張國城說,台灣內部瀰漫失敗主義及投降主義聲音,令人憂心;從緬甸及新疆棉事件來看,中國正在針對國際制裁進行壓力測試,台灣必須要審慎因應。
汪浩則從中國不斷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議題切入,強調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相關科技外流的國安危機,且由過去包括鳳梨及虱目魚等事件,都看得出中國的「養套殺」模式持續步步進逼。
汪浩指出,對於中方壓力,台灣立法院也要有應對方式,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導彈使用台灣晶片,台灣國安單位則要思索因應之道。
此外,汪浩說,台灣應該要通過台版「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用以制裁違反人權的中國官員,這將具有政治上的象徵意義;至於中國近年奉行戰狼外交,台灣學界對此要有更完整的討論及分析。
矢板明夫觀察,拜登政府認為有必要給中國清楚的訊息,以免中國發生戰略誤判;至於日前美國印太司令所謂中共可能在6年內攻打台灣一事,他個人判斷可能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