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不少癌友化療、放療後會出現口腔潰瘍、破皮痛到吃不下,影響營養吸收。(示意圖/World Gym Blog提供)
台南1名56歲男子罹患第3期大腸癌,術後預計進行6至8次化療,但在第1次化療後就出現嚴重的口腔黏膜炎,僅能攝取流質食物,後續體重更直直掉。經營養評估與微量營養素檢測發現嚴重缺乏維他命C和鋅,以靜脈點滴方式補充並搭配口服微營養素,症狀減輕許多,後續完成療程、體重減少約10公斤,無其他併發症。
癌友化療、放療後會出現口腔潰瘍 影響營養吸收
奇美醫院麻醉部部長陳貞吟指出,不少癌友化療、放療後會出現口腔潰瘍、破皮痛到吃不下,影響營養吸收、體重直直落,甚至撐不到療程結束。其實這些併發症不只是「撐過去」或「忍耐」那麼簡單,除了基本的口腔護理外,也可以透過營養醫學的微營養素補充,有機會縮短恢復時間、維持體力,順利走完療程。
她說,化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是一種化療或化學放療病人常見的併發症,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的紅腫、水腫和潰瘍,常見於接受頭頸部放療、化療或化學放療的病人。某些化療藥物,如抗代謝和其他細胞毒藥物,會增加口腔黏膜炎的風險,而頭頸部的放療則會直接損傷口腔黏膜,導致細胞發炎和死亡。根據流行病學數據統計,20%至40%的癌症病人在接受化療後會發展為口腔黏膜炎,特別是接受高劑量化療的病人風險更高。
口腔黏膜炎症狀 分為五個等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依照口腔黏膜炎的症狀嚴重度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0級(沒症狀)、1級(紅腫和疼痛)、2級(潰瘍,能夠進食固體食物)、3級(潰瘍,需要流質飲食)、4級(潰瘍到完全無法進食)。情況較嚴重的病人會因為吃不下、痛到無法吞嚥和進食,只要營養攝取中斷,體力會快速下降,很容易中斷療程、拖長恢復時間,甚至影響治療成效。大多數病程不需要治療就能緩解,但仍有高達20%的病人需要進一步治療。

▲陳貞吟醫師表示,化療嘴破別硬撐,口腔黏膜炎可緩解。(圖/奇美醫院提供)
陳貞吟進一步說明,化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其實是歷經五個階段的「連鎖反應」:從放療或化療造成的組織損傷與活性氧產生(啟動期)、活性氧產生的發炎連鎖效應(信號傳播期)、發炎反應加劇(增強期)、出現潰瘍並伴隨著劇烈疼痛和進食困難(潰瘍期),到最後逐漸癒合修復(癒合期)。由於癒合過程需要時間,越早透過營養醫學補充正確微量元素,就越有機會阻斷惡性循環。
她說,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多種營養素(如維生素C、D、鋅、鐵、胺基酸等)與傷口癒合相關。其中,維生素C不僅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組織修復和傷口癒合;鋅則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有助於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發炎與感染風險,改善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