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熱度爆表!六成台灣年輕人想嘗鮮 VR卻淪為高價冷門貨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資策會MIC調查顯示,台灣消費者對AR眼鏡興趣濃厚,超過一半受訪者期待能結合AI助理功能,年輕族群接受度尤其高。不過「配戴不習慣」與「價格過高」仍是主要顧慮。相較之下,VR裝置市場氛圍較溫和,但願付價格逐漸集中在1至2萬元區間,反映產品普及化仍有機會。專家指出,台灣廠商在光學、感測與晶片設計上具備優勢,可望卡位全球新一波AR/VR浪潮。(示意圖/PIXAB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策會MIC調查顯示,台灣消費者對AR眼鏡興趣濃厚,超過一半受訪者期待能結合AI助理功能,年輕族群接受度尤其高。不過「配戴不習慣」與「價格過高」仍是主要顧慮。相較之下,VR裝置市場氛圍較溫和,但願付價格逐漸集中在1至2萬元區間,反映產品普及化仍有機會。專家指出,台灣廠商在光學、感測與晶片設計上具備優勢,可望卡位全球新一波AR/VR浪潮。()

AR眼鏡正從科幻電影裡的想像逐漸走入日常,根據資策會調查顯示,台灣已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對AR眼鏡抱持興趣,甚至有高達67%的受訪者期待未來能結合AI助理功能。相比之下,VR裝置的熱度略顯平淡,不過消費者願意掏錢的價格帶,也逐漸往1至2萬元新台幣的區間集中。

這份由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在2024年第四季進行的網路調查,樣本數共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調查結果不僅呈現出台灣市場對AR與VR裝置的不同期待,也折射出科技消費趨勢的轉變。

年輕世代成AR眼鏡主要推手

根據調查,有54%的台灣消費者對AR眼鏡「感興趣」,遠遠超過「不感興趣」的15%。其中,18至25歲年輕族群的比例更高達64%,顯示這一代人對新科技的接受度與好奇心,明顯比其他年齡層強烈。

至於AR眼鏡結合AI的想像力,則獲得更多共鳴。有67%的受訪者期待未來能配備AI助理,能隨時提供翻譯、問答、識別或導航等服務。不期待的人僅佔7%,其中男性與26至35歲的族群,期待比例更是突破七成。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指出,AR眼鏡在過去幾年其實不算主流,但AI技術的突破成了「關鍵助攻」。他表示:「這讓AR眼鏡不再只是酷炫的展示,而是有更多實際應用潛力,包含智慧問答、即時翻譯、場景識別甚至沉浸式導航。」

全球科技巨頭與新創同步卡位

從產業布局來看,全球科技大廠正紛紛投入AR+AI眼鏡市場。柳育林分析,目前可關注的焦點有三個:

首先是Meta。雖然旗下原型機 Orion 因成本與技術問題短期內無法推出,但業界仍高度關注其後續計劃。

其次是Google。該公司專為XR裝置打造的 Android XR 作業系統,已從頭盔擴展到眼鏡產品。今年5月的 Google I/O 大會上,更展示了AR+AI眼鏡應用,並宣布深化與Samsung合作,同時也與Gentle Monster、Warby Parker等眼鏡品牌攜手。

第三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新創業者,包括Rokid、RayNeo、INMO、XREAL,被稱為「AR四小龍」,以及美國的Snap,都在積極搶攻這塊市場。

柳育林提醒,除了真正的AR眼鏡,由Ray-Ban與Meta合作推出的「AI眼鏡」雖然不是AR,但因為外型輕巧、功能實用,滲透速度甚至可能快過AR眼鏡,本身同樣值得關注。

消費者顧慮仍多 「配戴不習慣」成最大痛點

雖然整體興趣高,但並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準備好迎接AR眼鏡。MIC調查發現,那些對AR眼鏡感興趣程度一般或偏低的人,主要有五大顧慮:

配戴不習慣:48%的人覺得戴起來不自然。 價格不合理:38%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售價過高。 技術不成熟:37%的人擔心功能不穩定。 缺乏吸引人的內容:32%的受訪者認為應用不足。 外型不美觀:17%的人表示外觀設計不吸引人。

這些問題也點出廠商在下一步若要打開更大市占率,必須先突破的瓶頸。

VR裝置:市場需求溫和,價格帶逐漸下修

相較之下,VR裝置的市場氛圍稍顯冷靜。調查顯示,目前僅約一成消費者已經持有VR裝置,未來有意願購買的約兩成,無意願的則超過三成。整體來看,近幾年消費者購買意願變化不大,顯示VR吸引力仍有限。

不過,MIC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消費者願付價格逐漸下探」。2024年調查中,有意願購買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帶,開始集中在1萬至2萬元新台幣之間。這一區間的比例從36%提升至48%。

相對地,願付2至3萬元的人從25%降到18%,而3萬以上甚至5萬元的高價位族群,比例都持續縮水。這代表消費者對VR裝置的價值期待正在調整,產品要走向普及化,價格勢必要更貼近大眾心理門檻。

VR三大阻力:價格、空間、舒適度

為什麼消費者意願不高?調查也點出了三大主因:

1、價格不合理(55%):認為產品效能與價格不成正比。 2、空間不合適(41%):家中空間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VR體驗。 3、裝置不舒適(29%):長時間配戴造成不適感。

這些痛點也反映出,VR產業若要進一步擴展,不只是硬體升級,還需要更多「人性化設計」的突破。

專家:台灣廠商有機會卡位關鍵零組件

資策會指出,AR與VR市場未來雖然發展路線不同,但都需要高度仰賴精密零組件與AI運算。台灣長期在光學、感測器、晶片設計等領域具備優勢,未來若能抓住這一波AI結合穿戴裝置的趨勢,將可能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新定位。

柳育林強調:「AI正讓AR眼鏡有了更多落地應用的可能,而這也正是台灣廠商最擅長切入的環節。」

AR眼鏡正逐漸走向大眾市場,年輕族群的興趣與AI的加持,讓這項產品充滿想像空間;VR雖然未能掀起新一波浪潮,但消費者價格帶逐漸下修,也意味著普及化仍有空間。對台灣產業而言,這場科技浪潮不只是觀望,而是積極參與,才可能在下一波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柳育林 MIC 資策會 台灣 中國大陸 眼鏡 消費者 調查 興趣 廠商 零組件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