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國搶走中國五塊領土 為何僅香港回歸?另四地現況揭密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清朝末年,國力積弱,大英帝國憑藉工業革命後的船堅炮利,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侵略與領土蠶食,造成了近代史上難以磨滅的傷痕。在眾多被侵佔的土地中,有五塊最具代表性,它們的命運卻在數百年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唯有香港,最終透過協商談判,在 1997 年順利回歸中國。那麼,另外四塊被英國捲入「大博弈」而失去的土地,現今由誰控制?它們的現狀又是如何?
一、香港:從不平等條約到「一國兩制」的歷史轉折
香港的歷史是一部活生生的屈辱史。1842年,《南京條約》: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始於1840年,緣起於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煙)戰敗後,被迫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以租借方式獲取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和兩百多個附屬島嶼,租期99年。
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慘敗,蔣介石政權退守台灣,共產黨竊據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不承認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調香港主權歸屬中國。在中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的背景下,英國最終透過與中國的協商談判,同意根據租期到期的時間點,於 1997 年將香港全境(包括割讓和租借地)的主權與治權一併交還給中國,實施「一國兩制」。
二、拉達克:克什米爾衝突核心,印度推動「直轄區」強化控制
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自古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地,曾受清朝駐藏大臣節制。1834年,它被英國支持的錫克王國佔領,隨後在英錫戰爭後併入英屬印度版圖。
1947年印巴分治,引爆第一次印巴戰爭。拉達克大部分地區被印度佔領。拉達克至今仍主要由印度控制,並成為中、印、巴克什米爾衝突的熱點之一。
1963年,中巴邊界協定。中國與巴基斯坦劃定邊界,巴基斯坦歸還了喀喇崑崙走廊約5,310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中國。2019年8月,印度總理莫迪政府宣布廢除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特殊自治地位,並將拉達克劃為「中央直轄區」,藉此加強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也引起了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強烈抗議。
三、江心坡:緬甸邊界劃定,一片廣袤土地的割捨
江心坡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西,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英國在三次英緬戰爭中擊敗緬甸,使其成為殖民地。隨後,英國以緬甸為跳板,從1891年起,不斷出兵蠶食江心坡地區。
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1960年,中國和緬甸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 中國在談判中收復了片馬、古浪、崗房等地區,但最終決定將江心坡的大部分地區劃歸給緬甸(現為緬甸克欽邦的一部分),這被視為中國解決邊界問題時,在平等友好原則下的一次戰略性割捨,以換取邊界永久和平穩定。
四、帕米爾高原:英俄的「大博弈」遺產,中塔協定收復部分失土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清朝時屬於中國。19世紀末,為了爭奪中亞利益,英國和沙俄展開了「大博弈」(The Great Game)。1895年,兩國簽署《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聯手瓜分高原,英國獲得瓦罕帕米爾,沙俄獲得高原北部地區。
1991年蘇聯解體後,沙俄佔領的部分由塔吉克繼承。帕米爾高原現主要由塔吉克、阿富汗和中國三國控制。2011年,中國與塔吉克劃定國界線,塔吉克根據協定劃歸了中國約1,158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決了部分邊界爭議。現今中國控制帕米爾高原約2.8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五、藏南地區:「麥克馬洪線」陰影下的中印對峙前沿
藏南地區位於西藏南部,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英國殖民印度期間,於1914年的西姆拉會議上,透過賄賂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私自與其簽署了非法的劃界換文,炮製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將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土地劃歸給了英屬印度,但歷屆中國政府均不予承認。
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屬印度的非法邊界主張,並持續向「麥克馬洪線」以北推進,蠶食藏南地區。儘管中國在 1962 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收復了部分失土,但在戰後主動後撤。
現今,藏南地區約6.8萬平方公里土地仍由印度實際控制,並在行政上設為「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國對此堅決反對,強調該地區為中國固有領土。中印兩國在實際控制線(LAC)附近長期處於高度軍事對峙狀態。
有此可知,坊間常流傳所謂「英國搶了中國五塊地」的說法:除了香港外,還有拉達克、江心坡、帕米爾高原、藏南等地。但實際上,中國與英國之間真實被割讓或租借、後來收回的主要僅限香港。而其他區域的主權歸屬,更多牽涉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多方邊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