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接觸就中鏢!鏟子超人清淤泥小心「這疾病」常見3感染方式一次看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投入花蓮光復災區清掃,已有許多「鏟子超人」自發參與。(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鄉,許多「鏟子超人」志工投入清理,協助災後復原,不過本週又遇國慶連假,相信仍有志工會前往協助。對此,醫師提醒清淤泥當心「類鼻疽」感染,感染方式主要有「皮膚接觸、 吸入氣膠、經口攝入」,呼籲若在颱風後清理環境後出現發燒、傷口紅腫化膿、呼吸急促、咳嗽有痰等症狀,應盡早就醫。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張雅媛指出,類鼻疽(Melioidosis)是一種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細菌感染。這種細菌平常存在於土壤與淡水中,在台灣這樣的亞熱帶地區,每當颱風、暴雨過後,泥水混濁、環境翻動就容易將細菌擴散開來。

她說,這不是一般的小傷口感染,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細菌性感染。類鼻疽的感染方式主要有三種: 1、皮膚接觸: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泥水,是最常見的感染方式。 2、吸入氣膠:清理環境時未戴口罩,細菌會隨受汙染的塵土進入呼吸道,造成肺炎。 3、經口攝入:喝下或食用遭污染的水源與蔬果食物,尤其是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張雅媛指出,民眾不知道有類鼻疽這細菌多藏其中,在颱風過後清理家園、農作物、建築物時都非常容易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尤其是當積水與土壤混合後,細菌量會急速升高,再加上水溝不通、泥水四溢,感染的機率也跟著升高。

另,不少人會把類鼻疽跟以前聽過的「烏腳病」混淆。張雅媛解釋,「烏腳病」是長期飲用含有高濃度砷的深井水有關,與類鼻疽這細菌感染完全不一樣。張雅媛強調,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變,輕則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具紅腫熱痛症狀,重則演變成肺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部分案例若病情控制不佳,還可能傷及骨頭或關節,引發骨髓炎、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

張雅媛說,根據臨床觀察,感染類鼻疽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大多數本身屬於慢性病患者,其中最關鍵的危險因子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傷口癒合能力較差、免疫力較弱,再加上末梢神經感覺變差,容易忽略腳部的小傷口。此外,肝腎功能不全、正接受化療、長期使用類固醇、慢性肺病者等,也屬於高風險族群。而經常在戶外工作、接觸土壤與積水的農民、建築工人、救災人員,也應被列為關注對象。 「預防勝於治療!」張雅媛說,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類鼻疽,也沒有特效藥能事先服用來避免感染,因此防護措施至關重要。民眾在災後清理家園時,請務必穿著防水長靴與手套、有傷口者要包紮完整並保持乾燥、整理環境時務必佩戴口罩,避免吸入氣膠、若用消毒劑,應選擇適度稀釋的漂白水,注意眼睛與皮膚防護。

鏟子超人 花蓮光復鄉 類鼻疽 肺炎 張雅媛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