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空姐猝逝!高空疼痛比一般痛上20倍?醫師:無此說法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長榮航空34歲孫姓空服員從米蘭飛回台灣時身體不適,但多次向座艙長反應後都沒獲得回應,抵台後住院治療,但仍於10月10日病逝。有乘客在社群平台表示,該名空姐當時在班機上已相當不舒服,仍執行送餐服務。針對有人提出,高空疼痛比平地疼痛高出20倍,醫師洪暐傑表示,這並不正確,「根據現有的醫學文獻,搭乘飛機在高空中時,人體的疼痛閾值不會產生顯著改變。」
有空服員在社群平台指出,該名空姐近日在執行航班時身體不適,但當班座艙長並未協助聯絡機上衛星醫療系統(medlink),下機時也忽視其身體狀況及需求,導致該空姐返台後住院十多天後,仍不幸離世。許多乘客之後也在Threads表示,該空姐當時顯得相當不舒服,卻仍替他們送餐,而座艙長全程顯得很冷漠。
對於人在高空所承受的疼痛感是否較劇烈,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根據現有醫學文獻,搭乘飛機在高空中時,人體的疼痛閾值不會發生系統性改變。
研究:人在高空中的疼痛值並無系統性的改變
他表示,一項於實際固定翼救護飛機上進行的定量感覺測試顯示,健康受試者在飛行過程中(包括起飛、爬升、降落等時點)疼痛閾值僅呈現隨機波動,未有明顯系統性下降或上升,「也就是,在高空環境下,人的疼痛閾值未被放大或降低。」
洪暐傑並表示,雖然部分高海拔慢性缺氧研究指出在極高海拔(如3500公尺以上)疼痛閾值可能降低,感覺辨識能力提升,但飛機艙壓通常維持在約2400公尺以下,並不會造成顯著的痛覺閾值改變。針對商業航班艙壓(約1980–2438公尺),大型隨機對照研究亦未發現感覺或疼痛閾值的顯著變化。
他表示,整體而言,健康人於飛機高空環境下,疼痛閾值未有明顯改變。如有特殊疾病或慢性疼痛患者,需個別評估其高空環境下的風險。「若是有人直接指,人在高中疼痛感加重,這是偏向主觀說法,並無科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