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杯用錯恐「吞細菌」!譚敦慈揭「多1動作」 降低發霉機率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不少人外出自備環保杯,但使用時須注意,以免吃下細菌。無毒教母譚敦慈提到,長期飲用瓶裝水,一年會喝進10幾萬顆塑膠微粒,建議還是自備環保杯,但水杯裝含糖分或蛋白質的飲料時,應盡速喝完並清洗、瀝乾,避免細菌孳生。
請繼續往下閱讀….
譚敦慈在節目《健康零距離》表示,水杯裝了含糖或蛋白質的飲料,例如拿鐵、豆漿,應盡快喝掉,因為飲品溫度不會一直維持在65度以上,當溫度漸漸下降時,就容易孳生細菌,喝完後一定要用水清洗,裡面必須刷洗乾淨,並打開瀝乾,以免長黴菌。
另外譚敦慈建議,水杯應挑選不銹鋼材質,除了耐摔外,也比較安全,食品級的不銹鋼編號是304、316,她個人選擇304,而非醫療級的316,主要是為了把能源留給下一代。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不銹鋼內層含不沾塗層,別加入酸性飲料,或用力刷洗,以防破壞塗層。
除了瓶裝水易攝入塑膠微粒,外食族使用紙餐盒也要注意。譚敦慈提到,過去認為「塑膠袋裝熱湯很毒」,因此改用紙杯或紙碗裝湯,不過研究發現,紙杯、紙碗、紙餐盒等紙製品,在高溫下溶出的塑膠微粒恐更高,因紙製容器通常會在內側加一層淋膜,用於防水,但淋膜若遇高溫或長時間盛裝熱湯,可能釋出塑膠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