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吃多會致癌?醫分析:做到「1件事」就能安心吃 錯了恐吃出癌

實習編輯藍子瑄/台北報導

研究證實長期食用未冷藏的隔夜菜,可能與消化道癌症有關。(圖/資料庫)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珍惜食物、別浪費」,前晚吃剩的飯菜,常被放到隔天繼續加熱吃。然而,節儉的習慣若忽略了保存方式,恐怕反而害健康「吃出問題」。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長期食用未冷藏的隔夜菜,可能與消化道癌症有關。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就分享,他曾遇過一名長期吃隔夜菜的婦人,最後竟被診斷出胃癌,甚至癌細胞還轉移到肝臟。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炳諴醫師提到,該名68歲婦人平時住在子女家附近,常準備滿滿一桌菜讓孩子、孫子回家吃。飯菜吃不完,她只拿個罩子蓋起來,沒放進冰箱,隔天早上繼續加熱吃。雖然女兒一再勸阻,她仍覺得「不要浪費」,多年下來養成習慣。

直到某天,她因胃酸逆流、腸胃不適就醫。陳炳諴回憶,婦人當時外表看似健康、體重正常,他先開藥治療,但仍提醒應進一步檢查。不料患者意願不高,一段時間後便未再回診。

幾個月後,婦人再度出現在門診時,體重驟降、臉頰凹陷,女兒表示母親仍天天吃隔夜菜,甚至自行買成藥服用。陳炳諴立刻為她安排檢查,結果確診胃癌,且已轉移至肝臟,為時已晚。

他指出,若食物煮熟後能「儘快冷藏或冷凍」,再加熱至攝氏75度以上、至少持續3分鐘,其實是安全的;但若放在室溫過久又未徹底加熱,細菌數會大增,抵抗力差者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

陳炳諴提醒,剩菜若放在常溫中,細菌會繁殖並產生亞硝酸鹽類物質,短期恐致感染,長期則有致癌風險。若真的要吃隔夜菜,務必做到「儘快降溫冷藏、再充分加熱」,才能兼顧節儉與健康。

隔夜菜 胃癌 肝臟 細菌 腸胃 癌症 消化系統 陳炳諴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