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楊惟甯報導

▲台灣跟南韓都是全球半導體主要供應國。(圖/AI生成)
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公布最新一輪對等關稅,針對亞洲製造大國全面加稅,台灣與南韓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樞紐首當其衝,當日股市雙雙下挫。產業界與市場擔憂,這波關稅不只讓成本飆升,也讓供應鏈大亂,許多科技大廠恐怕得重新洗牌布局,原本穩定的合作模式可能全面翻轉。
據《BBC》報導,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最初目的是希望透過設下貿易壁壘,讓製造業和就業機會回流美國,縮小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但經過數月談判、多國拒絕讓步後,這項政策卻從經濟誘因轉變為懲罰性手段,其中中國關稅高達55%、越南商品若被用作轉運,也可能面臨40%的重稅,等同於直接打亂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全球化產業分工體系。
報導指出,包含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企業,其關鍵零組件大多仰賴亞洲供應鏈,從處理器、記憶體晶片(DRAM)到顯示器與電池皆來自台灣、南韓與東南亞,再於印度、越南等地組裝,一旦在高關稅壓力下被迫將生產線回流美國,製造成本將大幅攀升。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先前就曾坦言,關稅使蘋果第二季損失高達8億美元,預估下一季成本可能再增加11億美元。
另外,台灣與南韓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去年出口至美國的半導體產品總額高達74億美元和107億美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若關稅政策正式實施,包括輝達在內的多家美國科技巨頭,勢必得面臨成本暴增的壓力。產業界擔心,此舉恐讓全球晶片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不確定狀態,迫使供應鏈重新洗牌。
事實上,早在《BBC》報導之前,就曾有一名聯發科前工程師接受《法新社》專訪指出,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犧牲其他國家的經濟利益來換取本國安全與就業市場是理所當然的做法。他表示,川普的政策本質在於迫使亞洲晶片大廠遷往美國設廠,藉此穩固美國本土製造,但台積電赴美設廠成本高昂,利潤微薄幾乎無法維持正常營運,根本是「交保護費」。
不僅如此,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高度仰賴跨國生產分工,一旦關稅開徵,整條供應鏈的成本都可能水漲船高。一旦製造與進口成本上升,勢必壓縮企業獲利空間,最終也是轉嫁給消費者,推高物價,讓市場面臨更嚴峻的通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