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新聞/綜合報導

數位培力在地小導演 中華電信支持孩子築夢
可以遠眺玉山主峰的南投縣信義鄉山上,希娜巴嵐國小、桐林國小的孩子們,在週末的校園裡忙碌而專注地拍攝影片。無論是拿著平板或手機掌鏡的導演、手拿劇本的編劇、或擔任演員的孩子們,每個人都全心投入自己的角色與任務。擔任講師的紀錄片導演陳詩芸,穿梭在各個小團隊中指導學生,每個團隊也有熟悉影像拍攝的大學志工姐姐、哥哥們從旁協助。
鏡頭拉到北海岸的萬里國小校園,結合附近偏遠與特偏小學的大鵬國小、大坪國小,三校小朋友一起在周末參加兩天一夜的「小導演」營隊,中華電信女子籃球隊隊員林玉書、王游乙文、張家瑄,和小朋友們分享如何踏上籃壇、追逐夢想的歷程。孩子們認真聆聽、發問與得到啟發後,接下來著手構築自己的「夢想」,在講師與助教們的引導下,運用數位找到興趣與思考未來。

從玉山到北海岸的數位培力工程,讓孩子的夢想被看見
這是中華電信基金會「好厝邊小導演」專案的課程,從2018年起,基金會以「數位培力、影像扎根」為出發點,串連與偏遠社區、學校建立的近百個「好厝邊」,展開「好厝邊小導演」專案,教導孩子們利用數位科技,以影像拍攝不同的主題紀錄片,至今已走遍全國各角落,培育超過500位「小導演」,產出近200部短片。基金會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每年為小導演們舉辦盛大的首映會,讓孩子們與家長一起觀賞影片與分享成果。
中華電信基金會董事長林榮賜指出,「好厝邊小導演」專案的原始出發點,是為了彌補偏鄉的數位落差,讓孩子們透過有趣的方式探索數位影音領域,進而習得運用數位科技的方法;基金會多年執行下來卻有更多意外的收穫,透過「小導演」專案,孩子們在團隊中要分工擔任拍攝、演員、訪談者、受訪者、配音、剪輯或編劇角色,不但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責任感,在孩子們各自發揮所長、合作產出一部實體影片的過程中,更是讓小朋友產生很大的自信心。
以今年的小導演專案主題「築夢人」為例,在各個場次邀請不同領域的傑出者 講述自己的追夢過程,聆聽完追夢故事後,小朋友們提出各自的夢想,從田徑選手、美髮師、籃球員、畫家、舞蹈家到老師、法官,甚至有小朋友提出未來想競選總統。知本國小一組小導演團隊中,小朋友們受到部落獵人被逮捕起訴的新聞事件啟發與影響,夢想成為法官,希望法律能夠兼顧原住民族部落狩獵文化,讓傳統文化可以保留延續、讓法律達到真正的公平。在俯瞰玉山群峰的校園裡,一位小女孩是家裡十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她在全校跑得最快,因此提出她的夢想是成為田徑選手。

以彌補數位落差為出發點 意外收獲孩子自信心與成就感
有交通大學(現改名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學位的林榮賜,在「小導演」暑期營隊場次中也擔任「築夢人」,分享自己從小對數理的興趣,因此碩士畢業後,進入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幾年後透過在職進修,邊工作邊讀書,從母校交通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爾後歷經不同職務鍛鍊,曾在中華電信擔任技術長與業務長,目前擔任中華電信總經理。他講述了從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到投入國家電信發展與資通訊建設的三十年「築夢」過程。
「小導演」專案講師陳詩芸,是從中華電信基金會另一個專案「蹲點·台灣」出身,在偏遠社區蹲點、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發掘自己的專長與志趣。多年來,她除了本業的紀錄片工作外,也和基金會合作進行偏鄉學童影像教育,引導小導演們透過影像說故事,傳授各種實用拍攝技巧,因此看到不同孩子的學習差異,對於數位落差和城鄉差距相當有感,也希望透過「小導演」活動,提供孩子們的啟蒙與成長動力。很多參加過「蹲點·台灣」的大學生,也主動加入「小導演」活動擔任志工與助教,貢獻自己的時間與心力,希望對偏鄉孩子們創造更多正能量。

希望為孩子們的成長過程 帶來更多養分與契機
「小導演」活動,除了讓偏鄉孩子們帶來數位學習方法與自信,也盡量提供更多外在資源。例如基金會到信義鄉高山上的學校辦「小導演」活動,想方設法邀請到願意從台中市跋涉到南投山上的「漢堡餐車」及「PIZZA餐車」,提供孩子們平常在山區難以吃到的現做美味漢堡及窯烤PIZZA,在孩子們透過影像學習獲得成長的養分與契機之外,也希望為他們創造味蕾的美好記憶。